第26部分 (第1/4页)

诵械幕肪场�

韩国政府主导的弊端也在多年的经济实践中日渐为人们所认识。这些弊端表现在经济结构的各种扭曲上;①产业结构失衡。由于采取优先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农、林、牧、渔业等发展缓慢,地区发展因素失衡。②过分重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长期发展缓慢。③各种差别税收及优惠贷款造成企业待遇不公,部分企业对于依赖政府优惠。

韩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些弊端并在八十年代将增长格局从“增长第一”转向“稳定优先”,实行了国有企业私有化及金融自由化等自由化政策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韩国仍将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干预模式。

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瑞典是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的高福利国家典型,并一度成为欧洲最令人向往的国家,那里的人民收入最高、社会稳定、还有“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但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起,高福利国家的隐忧日渐暴露: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对瑞典模式的研究因此就集中于这种模式经济效率的巨人变化上。

所谓“瑞典模式”的特征在于:①劳动市场中的劳资谈判和自由的集体可约。这种订约应避免政府的干预。在劳资谈判中的根本性的协调认识在于要使正常企业保持足够的利润,劳资双方和政府都承认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前提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保持瑞典工业生产的竞争力。

劳动市场的集体计约意味着职工的工资很大程度上不以企业的利润和成本为转移,而是实行全国或行业范围内的同工同酬。这种普遍一致的工资政策所造的压力使较差的公司更快地破产而将资源让给盈利的和止在扩张中的公司。劳动费用的压力加速了经济的结构变化和生产率的提高是瑞典经济增长的一个特点。②、高福利政策。60年代中期以后,优良的增长绩效使民主社会平文理论的实践有了经济保障,雄心勃勃的福利目标成为瑞典政府的追求、政府开支迅速膨胀,并承担了保持低失业率的义务、即使在经济衰退的70年代,瑞典的总失业率也没有超过4%。

在瑞典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实行福利政策,政府一般不限制市场运转,金融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也在政府干预甚少的情况下发展。此外,政府也有一定的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反周期的责任。

(一)瑞典公共部门的规模

瑞典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和国家投资规模很小。国有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品的部门,如邮政、电讯、公路、铁路、水电等,这些部门的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获取利润。瑞典公共部门的职工占总就业人数的1/3。远远高于其它发达国家。而这些职工中又以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主,这种现状严重削弱了劳动市场的纪律和秩序。

瑞典公共部门的总经费达GN P的2/3左右,而且政府部门的这种庞大规模是在近几十年的短期内迅速膨胀起来的,瑞典1929年政府支出占GNP的8%,1960年和1985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率就分别为 31%和 65%。从 1929年到1960年的政府开支增长是与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力量膨胀相一致的,但此后政府开支的急剧攀升则归因于瑞典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政策模式。

(二)瑞典的公共政策。

根据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民主”是瑞典模式的主要目标之一,瑞典学派则早在凯恩斯主义之前就提出社会经济总量分析的理论,较早地提出了强调国家调入利用公共投资政策来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有运用宏观政策的思路。故瑞典的公共政策强调在协商的基础上利用宏观政策来调控经济,而这种调控又是间接调控,即政府主要任务是制订市场规则和运用宏观政策来调控经济以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目的。因而,瑞典的财政货币政策被赋予了相当多的维护公平的色彩。要求这些政策为社会福利政策服务。

1.瑞典的经济计划。

瑞典的经济计划分为年度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三类,均是指导性计划、对企业并无约束力。制订计划的目的主理是为了减少政府未来政策和活动引起的不确定性、减小经济增长和广大外贸过程中的确定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努力实现计划所规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并与政府积极合作的企业提供财政上的便利。

2.瑞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瑞典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最重要手段,在瑞典,要比其它国家更为经济和有意识地应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