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胡夫人发现,苗人凤每次使到提撩剑白鹤舒翅这一招之前,背上总是要微微一耸。她把这个破绽告诉了丈夫。夫妻两人约定好,次日再比的时候,只要苗人凤使出提撩剑白鹤舒翅,胡夫人咳嗽一声,胡一刀使出八方藏刀式,就可以制服苗人凤。

果不其然,胡一刀抓住了这个小小的破绽,制住了苗人凤。

胡一刀细问原委。苗人凤说:“先父教我剑法之时,督率极严。当我十一岁那年,先父正教到这一招,背上忽有蚤子咬我,奇痒难当。我不敢伸手搔痒,只好耸动背脊,想把蚤子赶开,但越耸越痒,难过之极。先父看到我的怪样,说我学剑不用心,狠狠打了我一顿。这件事我深印脑海,自此以后,每当使到这一招,我背上虽然不痒,却也习惯成自然,总是耸上一耸。”

苗人凤在剑术培训中耸肩御痒自然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苗父作为管理者,发现这种行为后,对苗人凤进行了严厉的惩罚……狠狠将他打了一顿,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杜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

但是,和苗父期望的正好相反,他的惩罚不但没有杜绝了儿子的耸肩行为,反而强化了这种负面行为。苗父的惩罚,似乎变成了一种鼓励,让苗人凤牢牢记住了这个动作,不断重复。最终,这也为苗人凤日后败在胡一刀手下埋下了祸根。

苗父难道做错了吗?对儿子(下属)的不良行为难道不应该惩罚吗?如果苗父在培训中不是这样严格要求,日后怎么可能会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苗人凤?恐怕他早就死在险恶的江湖风波中了。

如果回答说苗父确实做错了,恐怕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和接受。可是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苗父确实做错了。

领导者对员工某种行为的反馈会对此种行为的再次出现与频否造成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得到奖励的行为,今后将会出现得越多越繁。受到惩罚的行为,今后将会出现得越少,甚至再不出现。

但这样的结论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的。这个前提就是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要适度的。

过度的反馈会导致逆向强化。也就是说,过度的奖励就等于惩罚,受到奖励的行为今后出现的频率次数反而会变少,除非奖励进一步大大提高。过度的惩罚会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让员工异常紧张,从而越是想避免的事情偏偏就避免不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过度的惩罚就像是奖励一样,让不良的行为在恐惧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

苗人凤的习惯性错误正是这样形成的。

从苗人凤的描述里可以知道,苗父向来是个严峻冷酷的人,苗人凤练剑时被跳蚤叮咬,那么停下来处理好跳蚤再继续进行,也不是不可行的。但苗人凤却根本不敢说明情况,更不敢停下来,只是咬牙坚持。可见苗人凤对父亲惧怕之深。

苗人凤的习惯性错误(2)

而苗父对苗人凤耸肩举动的惩罚也是非常严厉的。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做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不良动作,就要被狠狠责打一顿,难怪苗人凤对此记忆深刻了。

电影《霸王别姬》中几乎有一个和苗人风遭遇完全一样的桥段。

小豆子(程蝶衣)在学戏时把“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唱成了“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受到了师傅的严惩,从此记忆深刻,形成了习惯性错误,以后每次唱到这句,不管如何提醒自己,总是一如既往地唱错。

为了让小豆子改掉这个重大错误,师傅使出了更加残忍的手段,但都无济于事。每一次犯错招致更严厉的惩罚和自责,而惩罚和自责又使恐惧和焦虑变得更加强烈,从而又进一步强化了错误。

小豆子的师父比苗人凤的父亲还要“严格要求”,但他每一次更加残忍的惩罚手段,就相当于一剂鼓励强化剂,让小豆子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苗人凤的父亲和小豆子的师父的管理理论中,鼓励或抑制员工某种行为的方法只有奖励和惩罚两种。要鼓励某种行为,就进行奖励,要削减某种行为,就进行惩罚。

但奖励的反面并不是惩罚。同样,惩罚的反面也不是奖励。奖励的反面其实是不奖励,而惩罚的反面是不惩罚。

对某种行为的不奖励或不惩罚,我们称之为淡化。也就是说,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得不到关注滋养的这种行为,自然而然会消失,一切都会回归正常。

就像奖励和惩罚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行为一样,淡化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适合运用淡化处理的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