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恭亲王奕訢的脸上神情黯然,并未对此问题再次进行对奏,而孙毓汶则马上向光绪奏道:“皇上,泰西各国虽然曾为辽东半岛的割让出过很大的力,然他们亦未必安有什么好心。前番的那次干涉,只不过是害怕倭贼吃独食罢了,对于此点万不可恃!”

“皇上,为大局计,还请速速批准签约。”为了进一步给光绪施压,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徐用仪和刚毅也一同上前奏道。

猛然从龙椅上站起身,光绪在大殿上走了几步,然后语音颤抖地向众人吼道:“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将何以为天下之主!好吧,既然不能指望别人,我们自己救自己,迁都西安,废约再战!”

光绪的话音刚落,奕匡、徐用仪和孙毓汶一起跪倒,哭诉道:“皇上三思,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小不忍则乱大谋啊!”

光绪冷笑道:“哼,小不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事还叫小?难道真的要等着亡国灭种?”

“皇上,一定要慎重考虑呀!别忘了老佛爷‘不可莽撞’的嘱咐?”

刚毅普普通通的一句话,犹如一盆冷水一下子将光绪的满腔怒火浇熄了下来:是呀!‘废约再战’真的能由自己来决定吗?

大殿上一片寂静,众军机大臣皆直立无语,只有皇上在不停的绕着大殿急速的行走。就在气氛已经压抑到极点之际,奏事的太监忽然报说美国顾问科士达觐见。

科士达是一个人来的,李鸿章并没有一同前来。原来自《马关条约》传出之后,举国上下群情愤激,一时之间李鸿章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人人皆曰可杀的大卖国贼。李鸿章痛恨倭人,也自感无颜面对国人,回到天津之后便告病请假,深居不出。

稍微平复了一下激荡的心情,光绪尽量平静地向已经来到大殿上的科士达问道:“顾问先生,不知你此来有何贵干?”

这科士达虽然受清廷高薪聘为顾问,但此次却是代表美国政府来劝说清政府批约的。他的语气很是恭敬,可又带有明显的恫吓成分:“皇帝陛下,烟台换约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如果您拒绝批准,陛下将在文明世界面前失去体面。大清国出尔反尔,将会失去美利坚合众国和全世界各国对你们的支持,到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试问,在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陆军也损失惨重,并且又失去了各国支持的情况下,大清国还可逞一时之勇吗?”

科士达的一番话,立刻就把包括光绪在内的每一个人都镇住了,西暖阁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看着同样面如死灰的众位军机大臣,光绪心中万念俱灰,仰天长叹道:“朕是祖宗的不肖子孙,愧对全国臣民啊!”

说完,眼泪刷的一下流了出来……

第三章慷慨万言策

晚饭过后,冯华和李九杲按照原定计划前去拜会翁同龢。翁同龢的宅邸在东单二条胡同,与礼士胡同相距并不甚远。大概是好事多磨,二人又一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翁同龢今晚在军机轮值,并未回府。冯华二人只得留下拜帖,并再三拜托门房管事,然后怏怏而回。

漫步来到大街上,李九杲先抬头看了看天色,然后问冯华道:“大哥,时辰还早,咱们现在就回去吗?”

这次京师之行,冯华从一开始就非常的低调:他知道义勇军只不过刚刚站稳脚跟,并没有绝对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什么。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必定会引起各方政治势力的激烈较量,因此义勇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既要避免卷入到这些争执之中,又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矛盾左右逢源,为自己争得最大的利益。

静静的沉思了一会儿,冯华向李九杲说道:“四弟,择日不如撞日,咱们也别浪费了这个晚上,不如就改道去孙毓汶的府邸。”

虽然二人对这个避战主和、苟且求安的军机大臣、兵部尚书都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由于孙毓汶毕竟在名义上还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而且他为人乖巧圆滑,行事好揣摩慈禧心理,与大太监李莲英交往甚密并结拜金兰,以后还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因此冯华和李九杲本也有拜访他的计划。另外,他们也都清楚只有进一步增强义勇军在后党心目中的好感,才能让义勇军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便利。现在,既然翁同龢不在府中,那么去拜会一下孙毓汶也不错。

孙毓汶用过晚饭,并没有向往常那样去书房看书,而是一边喝着今年新下来的明前西湖龙井,一边又回想起白天军机议事的争论:翁同龢、李鸿藻这两个冥顽不化的老家伙,仗着有皇上的支持,不论什么时候都与我对着干。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大清现在还是老佛爷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