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但是那只不合时宜的蜻蜓又作何解释呢?”父亲被庆德大伯的一席话感动了,眼里闪烁着陌生的光彻。

“同样的道理,季节的变化虽然是客观的,遵循着它自己的规律,但是它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比如今年的春天就比去年来得早。不定你画中的那季节就比我们以一般的理解的春天要来得早呢。春天若来得早,那蜻蜓肯定就会比以往的年份更早地立在藕箭上了。”

“哈哈,老哥子,多年不见你确实长见识了,怎么看你都象一个哲人了。我明白了你的话,若不是*搞改革开放,我们这把老骨头不知会埋在哪堆黄土下面了。能够赶上现在这个年代,我们就比上一辈幸运多了,不知要强多少倍,应该感到知足。所以昨晚的事你老哥就不要放心上去了,不就是上族谱的事吗?让上不让上,不是照样活着,不要当个包袱似的将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父亲一说到家谱,庆德大伯的脸色就暗淡了下来。他叹一口气,说:“让不让我上族谱我倒无所谓,只是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后来,我知道庆德为什么不高兴的缘由。这次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庆德大伯有两个心愿:第一,是到祖坟上烧点儿钱纸,以表达自己对先辈的哀思;第二是想将父亲和自己录入曾氏族谱,求个归宿,免得死后成了孤魂野鬼。昨天晚上,德庆大伯将自己的心愿对辈份最高的老族长谈了半天,但那位我称之为太公的族长就是不答应,拒绝的理由竟有点儿荒唐,只是因为庆德大伯无后。

“真是瞎扯淡,无后能怪我吗?年轻时想讨媳妇却因父亲的事情谁也不敢嫁给我,年纪大了有了点儿钱,照说可以讨了,又力不从心。老弟,你帮我打听一下,有没有因无后而不能入族谱的。”

父亲一脸茫然,但仍鼓励庆德大伯:“你不要着急,我帮你想想办法,不定能柳暗花明。”

对族谱一事我不是十分清楚,能否在族谱上挂上名的条件我更是一无所知。但是自小父亲就告诉我,曾姓在百家姓里是一个显赫的姓,与颜姓、孔姓、孟姓并列,并是同一个字辈。要知道,颜姓的代表是颜子,孔姓的代表是孔子,而孟姓的代表则是孟子,那可是几千年来左右芸芸众生思想的大思想家呀,曾姓怎能与这些显赫的姓氏为伍呢?父亲以前告诉我,这些都是曾国藩的功劳。曾国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曾剃头”,其统帅的湘军在*太平天国挽救满清朝庭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清朝皇帝为表彰其殊功,特批其重修曾氏族谱。曾国藩是何等精明之人,他不傍历史上众多皇帝的姓氏,而是傍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圣贤。他当然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再显赫,终究会被取代,只有这三大圣贤,几千来谁也替代不了,曾姓傍上了三大圣贤,不是同样可以流传千古,不被替代吗!这是父亲多年以前的解释,并无确凿的根据,我有点儿怀疑。后来,在这个问题上我多留了点心眼,找了一些资料,总算将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但也彻底否定了父亲以前的解释。在一般人的认识里,中国古代的圣贤仅限于孔子、孟子和颜子,但是对于曾子,相当多的人并不知道。原来曾子与孔子、孟子和颜子是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圣贤,孔子是尊圣,孟子是亚圣,颜子是复圣,而曾子则是宗圣。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其言行以孝著称,传说《论语》就是他根据孔子平日的言论编撰出来的。既然圣贤仅限于他们四人,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将这四大姓并列在一起,并且将字辈的顺序统一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是在清朝以前,四大姓的字辈并未以皇帝钦赐的形式固定下来,但到了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22年,朝庭钦赐四大姓字辈共二十五个字:“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作为四大姓的字辈,全国统一,不得混乱。例如,父亲和庆德大伯是庆字辈的,我就是繁字辈的,那么我的子女则是祥字辈的,依此下延,循环往复。至于颜、孔、孟三姓,我接触得太少,所以通过认识的人来确定其字辈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从中国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的字辈上,我们就可看出孔姓同样遵循这一固定的字辈,孔祥熙是祥字辈,他的子女里不就有一个叫孔令侃和孔令伟的吗。

从传统来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非常强烈的,根在哪儿?也就是祖先在哪儿?是一个不容怠慢的原则性问题,不仅证明一个人是否具备德孝廉耻的情操,而且决定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根都忘了,即使他在社会上做出了让世人瞩目的业绩,同样可以全盘否定。而一个人的根在哪儿呢?那就是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