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如果不考虑经济利益,也不用派人深入岩层,仅以提取科研样本为目的,那么,地质学家可以钻取专门的大陆科学钻探井。前苏联地质工作者曾经在科拉半岛钻出深达12261米的钻孔,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深入地下最远的地方。再往下去,科学家也只能通过地震波等间接手段进行研究了。

如此人迹难至、神秘莫测之地,当然逃不出科幻作家的视野。其实,地下有什么?这个问题自古就盘桓在人们心头之中。只不过,古人多认为地下有地狱、冥王和鬼魂。但丁的《神曲》可以说是以神话方式想象地下世界的作品的极致。十七世纪末,丹麦作家路德维格霍尔堡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地下之行》,在文学史上第一次用自然,而不是神异的原则来描写地下世界。该篇小说也是科幻史上这一题材的滥觞。

在《地下之行》里,贫困大学生尼尔斯克利姆游历到挪威的一个神秘山洞中,意外跌入空洞,竟然掉到地心。原来,地层下面完全是空的,象太阳系一样,有许多小星球围绕着太阳般的地心旋转。

克利姆在“地空”中与秃鹰搏斗,遇到原始树人,被他们误认为是敌人,遭遇追赶。在“地空”中,克利姆还先后遇到猴人、虎人、熊人、斗鸡人、冰雕人,等等。当然,那里也生存着和地面一样的人类。他将地面上的人类文明传给地下人类,教他们组织骑兵、制造步枪、建筑战舰。

克利姆带着这些军队征服了“地空苍穹”中的大部分文明王国,自任皇帝,不可一世。不过,他的统治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克利姆被逼退位,在地空里到处奔逃,最后又从一个山洞里跌出来,从挪威回到地面。

绝大部分读者不会知道《地下之行》这篇小说,但会立刻联想到凡尔纳同样题材的那部著名作品。是的,《地心游记》不仅是凡尔纳第一部科幻小说,也把地下探险这个题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地心游记》写于1864年。这个时候,地质科学较霍尔堡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凡尔纳面临着如何平衡科学知识与传奇故事的问题。在小说开始部分,作者设置了两个观点对立的人物:“我”和叔叔李登布洛克。两个人对于地层深处的结构经常争论。“我”引证了当时十几位有名有姓的学者的观点,论证地心是实体,没有空隙。

而李登布洛克则是野路子学者,坚定地认为地下有巨大空洞可以探险。他找到一个中世纪冰岛教士萨克努塞姆的秘本。后者是个披着教士袍的学者,曾经深入地心空洞进行探险。为了防备敌视科学的宗教裁判所迫害,萨克努塞姆用密码记录自己的冒险经历。两百年后的李登布洛克则象揣摸武林秘芨一样,研究多年才翻译出原文。

两人按照先辈的记录来到冰岛,和一个叫汉斯的仆人一起,从巍峨的斯奈菲尔火山口进入地下。在曲折迂回的地下岩洞里经过九死一生,终于进入宏伟的地下空洞。那竟然是一个小宇宙般巨大的“地空”,方圆不知凡已。空中密布着浓云。由于云层永远不散,剧烈磨擦,导致闪电颇繁,使得“地空”里存在着弱于阳光,但强于月光的朦胧光线,照亮整个地下世界。

酷爱海洋的凡尔纳没有忘记给这处地下世界安排一个真正的“地中海”。叔侄二人和仆人汉斯一起制造了简陋帆船,在“地中海”上航行了几天,途中迭遇风暴,被鱼龙和蛇颈龙袭击,最后才艰难地泊入到一处沙滩。在那里找到史前巨人的遗骸。“我”甚至隐约看到了极远处沙滩上有巨人在走动,但未能证明。

探险旅程的结尾处,三个人乘着小船,被熔岩推送,从火山口喷出,跌入大海。他们清醒后才发现,此处居然是西西里岛附近的斯特隆布利岛:他们从地下世界穿越了整个欧洲。

或许正是那地层深处的神秘,给了《地心游记》永恒的艺术魅力。它被多次搬上银幕,并且,远在清末就由23岁的鲁讯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

到了二十世纪,地质学又有长足进步,再描写如此巨大的“地空”、“地中海”,似乎更不太可信了。科幻作家们转而描写用特殊工具进行地下探险的故事。

1988年,前苏联科幻大腕布雷切夫出版了一部发行量极大的科幻小说,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入地艇》。在小说中,生物学家加罗利德专门研究洞穴蚯蚓,痴迷成狂。一次,他深入地下采集标本,再没有音讯。二十年后,他的弟弟伊凡诺维奇却收到兄长一封用金箔刻成的书信,说自己仍然活着,但被困在地下。

伊凡诺维奇思兄心切,研制了入地艇。这是一种可以在地下岩石中航行的工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