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1/4页)

一九零二年,被称为日本科幻之父的押川春浪创作了《海底舰队》。这篇小说不仅描写了潜艇战,也预言了四年后发生的日俄战争,现实进程令作者一鸣惊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工业时代最后一场钢铁战争。从那以后,战争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而科幻作家们则在笔下提前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到来。

要超越钢铁战争,就要寻找新式武器。与有形有质有重量的武器相比,光线似乎是更先进的武器。它射程极远,速度几近无限,并且防不胜防。对“光线武器”的设想由来以久。古希腊世界的大神宙斯就爱使用闪电击杀对手。阿基米德用铜镜聚焦阳光焚毁敌船,虽然只是一个不可能的传说,但也反映了古人对“光线武器”的幻想。

在威尔斯的名著《两个世界的战争》中,光线武器以现代的形式出现了。不过,那时距红宝石激光器的诞生还有六十年,威尔斯无法从技术角度预言死光的细节,只能从形象上描述。

三十年代,前苏联科幻作家阿托尔斯泰创作了《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体》。这部作品描写了一种聚光镜式的武器……双曲面体。这是一个复杂的透镜系统,通过它,将一只普通火柴燃烧时的能量聚焦起来,便可以切割人体!其发明者加林工程师创造出它以后,最初成为各大国间谍的追逐对象,后来他自己以双曲面体为武力,割居了一个小岛,进而试图统治世界。

一九六二年,中国科幻作家童恩正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由于文革影响,迟至一九七八年才获发表,并且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和科幻广播剧,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一个科幻时代的标志。

这篇小说第一次将激光称为“死光”,这个名字概括了激光的破坏力。小说里,愤世嫉俗的华人科学家马太博士被“某大国”诱到一个岛上,研制“激光掘进机”。但这项“军民两用产品”也可以在战场上击毁敌人的武器。最后,马太博士清醒过来,用激光武器击沉了“某大国”的潜艇。直到今天,虽然激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武器级的激光炮仍然没有开发出来。

说起光线武器,不能不提到《星球大战》里的激光剑。不过,那种法宝更象是工业焊枪和古代利剑的融合。在影片中,杰迪武士们也确实经常用它们穿门破壁。

“引力波”也是一种武器构想。在《引力的深渊》(中国吴岩著)中,狂人伊立鑫在邑东地区的深山里架设了引力波武器,瞄准过往的民用飞机,打猎一般令它们机毁人亡。以至于人们把这里误当成陆地的百慕大。他的理想,竟然是清除人类来恢复生态环境。

太空武器,如今已经成为科幻作品在军事技术这个方向的前沿题材。《007系列》给我们呈现了不少太空武器。八十年代《天上的钻石》里,阴谋家用钻石透镜卫星聚集太阳能,烧穿核弹发射井。《勇破太空城》一集里,狂人计划从太空城里向地面发射内含兰草毒素的炸弹,毁灭人类。在《黄金眼》中,俄罗斯制造了名叫“黄金眼”的太空电磁波武器。这种武器不伤人,而是毁灭敌方的电子设备。在今天,这等于是打瞎对手的眼睛。《择日再死》中,《天上的钻石》那个题材被深化:北韩狂人制造了太阳能聚波武器。这是一种军民两用设备。用在经济上,可以给高纬度地区提供阳光。在影片中,太阳能武器击穿冰面,最后更在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的雷区上“犁”出一个深沟。一时间爆炸不断,火光熊熊。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军事家们的理想境界。在前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的《大独裁者》里,这个理想是由“脑波控制”来实现的。主人公施奈德发明了无线脑波控制装置,从最初的抢劫银行,到后来与世界各国军队较量,施奈德一次次以这种简单的方式,让敌人调转枪口为自己服务。直到苏联境内有人发明了同样的武器,对他进行反控制。才结束了他独裁世界的美梦。

将催眠术用于战争的,还有中国科幻作家顾均正创作于1939年的《和平的梦》,不过其手段不是长期潜伏,而是改变对手的意志。小说中,“极东国”和美国交战,形将失利。一个深入美国的“极东国”间谍李谷尔发明了无线电波催眠术。他向美国民从进行广播,干扰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以致美国国会准备投票,支持极东国占领南美。阴谋最后被反间谍人员夏恩揭破并制止。

中国科幻作家王晓达于八十年代发表了短篇作品《波》。在这篇故事里,战斗也是以发射电波,令对方飞行员产生幻觉的方式获得胜利的。

在钢铁战争年代,人类追求战争武器的巨大毁灭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