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4页)

扬。

或许在爱好军事的科幻作家眼里,只有那种枪对枪、炮对炮式的战术,才是真正的战争吧。而象美国狂凑伊拉克那样的战争,即使赢再多次,也体现不出应该有的勇士精神。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军事科幻作品就特别反映了这种对白刃精神的留恋。

刘慈欣是一位资深的军事爱好者,曾经在中越前线的战壕里亲眼目击战争的残酷。不知是不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在自己的军事题材科幻小说里,坚持要把战争条件还原到二战水平,描写那种能看得到对手的激烈撕杀。

在《波斯湾飞马》中,美国用先进武器将伊拉克打得大败,最后,伊方竟然派出三万名经过基因改造的飞人,以血肉之躯加上冲锋枪、手榴弹,突破美国航空母舰集群的防守,彻底击溃对方。在《全频道阻塞干扰》中,北约军队大举入侵俄罗斯。由于北约方面电子技术的领先,俄军虽然有大量的常规武器,但仍旧节节败退。关键时候,俄罗斯科学家米沙驾驶“万年风雪”号太空联合体冲进太阳,诱发巨大磁爆,将地球上的所有无线电通讯全部干扰。于是,战争恢复为常规武器间的直接较量,俄罗斯最终凭着武器数量上的优势赢得胜利。

在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里,这种创作意图得到最突出的表现。一颗超新星在距地球极近的地方爆发了。受辐射影响,所有成年人都将死去,只余下最大十几岁的孩子延续人类文明。各国的成年人都抓紧时间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这中间就包括军事知识和技术。

小说后半部分,世界各国的孩子们把先进武器拿出来,摆到南极的荒原上玩战争游戏。在这里,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信服的解释:技术好学,战术难练。于是,复杂的战术无法实现,仅经过临阵磨枪的孩子们只好把坦克、飞机等武器拿来面对面射击。

另外一个战术落后于技术的例子,就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在那部巨著中,超光速飞船、能量炮、“杰服粒子发生器”、“空雷”等未来武器比比皆是。但成千上万艘太空战船在宇宙间撕杀才是小说的重头戏。那一场场持续时间最多不过几小时,但动辄死亡几十万人的惨烈战争,确实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不过,据熟悉历史学的朋友介绍,《银河英雄传说》中的许多战例,都是对传统海战中巨舰大炮对射战术的模仿,甚至,作者本人就把小说中的伊谢尔伦要塞称为巨舰大炮主义的产物。

自然,如果要评选最有创意的战术,我仍然要推选叶言都的《高卡档案》,因为那里已经有了“总体战”的味道,并且是比二十世纪初高明得多的总体战。从敌对一方整个社会结构入手,缓慢瓦解为主,战场撕杀为辅,耗用二十年时间求得一战之胜,这不能不说是高妙的战术,上升到战略水平的战术。谁能知道,在如今这个表面上没有巨大战事的世界里,有多少这样的隐形搏杀正在开展呢?

美国自越战败走后,游击战、丛林战反到成了好莱坞的新宠。这种战法虽然没有传统大兵团阵地战那么宏伟,但显示戏剧性,悬念色彩更重。就是在科幻电影里,也有专门以从林游击战为背景的科幻片出现。

八十年代初,一部默默无闻的科幻片上演了,名叫《机器战将》。影片里,一个美国士兵的身体死亡了。军事科技部门将他的头脑取下,安置在机器身体里,再辅之以强大火力,成为专门用于丛林战的“黑金刚”。军事部门将它秘密投放于越南丛林进行实验。但黑金刚失去控制,击毁了实验人员乘坐的飞机,消失在丛林里。美国军方为了找回它,派出一小队雇用兵进入丛林。

这部影片成了后来两部影片的先导。一是《机器战警》。影片中黑金刚在“机械性”和“人性”之间的徘徊,在《机器战警》那里成为主线。二是《铁血战士》。后者虽然是大投资,并由施瓦辛格主演,而且机器战士改成了外星人。但无法整体结构还是局部细节,都完全翻拍自前者。只不过后者影响更大,后来又拍摄了续集。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3…3)

第三节:为什么而战?

早期科幻小说总是充满了民族主义色彩。各国科幻作家都推崇本民族的英雄。比如,在《二十世纪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国英雄莫利那使用各种先进武器,杀进杀出,大获全胜。

冷战时代的科幻小说总有冷战色彩,中国概莫能外。在《飞向人马座》里,中国的光子飞船被北方大国的间谍破坏。《珊瑚岛上的死光》反面人物来自某北方超级大国。除了这些代表作外,以冷战为背景的小说比比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