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1/4页)

的过程:由最初的驴唇不对马嘴,到似模似样,再到妙笔生花。因此,文字功夫不足,对诗歌没有研究的科幻作家不敢碰这类题材。

有趣的是,大陆科幻作家刘慈欣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受这篇小说启发,真的编写了一个作诗的程序。有兴趣者不妨和他切磋一番。

留学生作家北辰在《未来诗歌大赛》中,也描写了电脑写作的故事:一场发生于未来的诗歌大赛,印象派、颓废派、意识流争相上台,胡吟乱语。观众都不买账。终于有一位参赛者朗诵了一首清纯质朴的诗。大家把赞美都投向这首诗。结果参赛者却说,诗本来是由一台电脑按程序写的,自己只是读一读而己。

在《高烧290度》中,大陆作者潘海天另辟蹊径,借电子诗人反映了文理知识体系的差异:“智能数学型机器人”本来是为计算数学难题而被创造出来,但一个不懂数字的人随意给了它一个不可解的难题,导致机器人过载,热到华氏290度,却无意于获得了作诗的能力,甚至能够“能够吸引中文系的女孩”《科幻大王》2003、七期。

第三节:有关文艺的其它畅想

历史上那些艺术大师们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也给了科幻作家们想像的空间。在《诗才》中,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设想了莎士比亚如何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一架时间机器把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作品带给作家本人,莎翁受此启发,开始自己的创作。在“时间旅行”一章里,我们知道这是个封闭的时间悖论。

王晋康也在《时间旅行》三题中,让时间旅行家回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亲睹瞎子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那一刻。

前不久,著名作家莫言在采访时告诉记者,他计划和朋友合作,搞一本铅印的书。莫言说,如今的电脑排版和印刷虽然方便,但印出来的书怎么也没有过去铅印书那么厚重,扎实。言语前充满了怀旧之情。

到了科幻作家笔下,这种“怀旧之情”被放大了许多倍,并推延到了未来。六十年代,当电脑还没有在美国普及的时候,阿西莫夫就写下过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多么快乐》,讲一个生活在三个世纪以后的孩子,从小就是电子媒体的包围中长大。有一次,他偶然从小朋友家里看到一件传家宝:一本真正用纸印刷的书。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作者把大量笔墨用在描绘了我们的这位后代,在面对一本真正的书时所产生的惊讶、感慨和惆怅之情。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5)

第五章:社会其它领域

E五章简介

第一节:人口危机

第二节:管理

第三节:体育

第四节:时尚

E五章简介

除了上面那些话题,科幻作家们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自己的想像力。由于这些题材比较少见,所以集在本章里一并介绍。第一节:人口危机曾经是一个热门题材,现在可能要作相反的理解。体育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更不会在未来消失掉。时尚这个话题出现在科幻小说,说明科幻作家并不只是关心干巴巴的公式定理哟。

第一节: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曾经是科幻作家们热衷的题材。1968年,英国作家约翰布鲁纳创作了《站在桑给巴尔岛上》,成为人口危机预言的经典。小说描写了不远的将来会出现的人口爆炸,它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发达的美国到贫困的非洲。小说恢谐地写到,如果一个人只需要一平方英尺的生活空间,全世界的人倒可以站满在桑给巴尔岛上。

不过,到了二十世纪末期,有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使人口出生率自然下降。于是,科幻作家们转而描写另一种人口危机。中国科幻作家郑军在短篇《人口危机》中,便描写了富裕的日本正在变成一个缺乏孩子的社会:

日本人口负增长已经出现了三十个年头。生育指数目前已经降到0。31,也就是平均每三个家庭还不足一个孩子。为驱散这种沉沉暮气,日本政府没少下力气。比如为愿意生育的夫妇提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每年首相和各县知事们都要亲自接见一些愿意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如今,“英雄母亲”的标准已经降为两个孩子就行,据说双胞胎的母亲很快也会拥有成为“英雄母亲”的机会。

第二节:管理

在中文科幻小说中,出现过寥寥几篇纯粹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七十年代末曾经有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名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