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 (第1/4页)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伟大探索(1)

二章前言

第一节:谓有源头海外来

第二节:破晓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说》

第三节:其它晚清科幻小说

二章前言

这几年,陆续有一些在大学中文系任教,或者读研究生的朋友找到我,要求我帮助他们寻找材料,从事科幻小说方面的研究。而他们所选的课题,无一例外是晚清科幻小说!与学术界的情况相反,这一时代的科幻作品远在普通读者,普通科幻迷之外。当一个科幻迷听说,中国还有用文言文写成的科幻小说,最初反应就是大吃一惊。

虽然中国本土自古便有科幻萌芽,但中国科幻真正起步,源头来自海外。1904年,中国科幻的破晓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说》开始连载。同时,还有不少作者创作了其它晚清科幻代表作

有关晚清科幻小说,目前有几个版本可供研究者参考。一是叶永烈主编的《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丛书第一卷》。该卷分前后两部分,前面的“萌芽期”即指清末科幻小说。共收录十篇清末科幻小说。叶永烈是中国早期科幻文学史研究的开创者,并为之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二是于润琦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此书收录了十几篇当时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于润琦还在全套书的总序中用一段文字专门介绍了“科学小说”,即科幻小说。该书把晚清科幻小说放在当时整个小说发展大背景下进行编辑,并且收录大量短篇科幻,这是它的特点。不过,该选集里没有收录《月球殖民地小说》,于的序文也把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定为《新法螺先生谭》,显然是没有见到叶永烈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

三是《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其中收录了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月球殖民地小说》和《未来世界》三篇科幻小说。

四是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杨鹏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幻故事》。该书选取了中国古代一些具有科幻色彩的文献,译成白话文,供青少年读者阅读。该书结尾处翻译介绍了几篇清末科幻小说。这部分内容没有附原文。以上三个资料相互间稍有出入,可以参考比较。

第一节:早期翻译实践

“晚清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一次高潮。” 《晚清科学传播的几种模式》韩建民2003年6月13日《科学时报》。如今,后人回顾那个时代,多只记得腥风血雨,政坛风云。其实,中国社会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全面步入现代。当时,铁路、轮船、电报等等,都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国人有了最初的“科技体验”。“声光电化”逐渐取代“经史子集”,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的核心部分。

除办新学、留学外,译著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科学传播手段。正是在这个规模空前的翻译浪潮中,国人开始接触到科幻小说。

虽然在第一章里,笔者介绍了中国科幻的历史萌芽。但中国科幻现实中的源头却来自域外,直接学习自西方近代科幻小说。当时的科幻作者们,几乎都不知道上述那些古典作品。直到晚近时期,中国科幻成熟以后,从中国典籍中寻找科幻素材才成为一股小潮流。西方小说的引入,使成长于诗词曲赋文学话语环境下的中国文人眼界大开,群起效法。科幻小说也成为一个学习的榜样。

1900年,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由“逸儒”翻译,世文社出版。这是凡尔纳作品第一次被介绍到国内。1902年,梁启超又翻译了凡尔纳的小说《两年假期》,中文名《十五小豪杰》。一些作者将上述两部译作列为中国引入科幻小说的开始。但笔者以为,这两部小说都是凡尔纳创作的现实题材冒险小说。在二卷《外国科幻文学史》中,笔者曾经开列名录,分析凡尔纳的作品哪些是科幻,哪些不是。

不过,梁启超还翻译了一篇名叫《世界末日记》的作品,载于《新小说》第1号。当时注明是“哲理小说”。内容为“法国著名文学家兼天文学者佛林玛利安君所著之地球末日记也”。笔者没有找到这篇小说的原文,疑似其为科幻小说。

二十世纪初,正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鲁迅翻译了凡尔纳的两部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1903年译,名为《月界旅行》)和《地心游记》(1906年译,名为《地底旅行》)。当时翻译规则并不完善,多数译者如林琴南那样,夹议夹叙,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