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1/4页)

2000年,笔者参加了在金华举行的中国小说学会年会。向与会的主流文学界朋友介绍科幻。当时,一位锦州师范学院(后改称渤海大学)的老师便问我,《猫城记》是不是科幻小说?受过系统文学史教育的人,大多知道这部作品。只不过在主流文学史中,它多被称为政治讽刺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

由于这部作品虚构了“大家夫斯基主义”进行讽刺,解放后多年不曾被解禁出版。1969年12月,《北京日报》接连发表大批判文章批判该作品。直到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收入《老舍文集》第七卷,这部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代表作才再次与读者见面。

第二节:第一位“专业科幻作家”

任何作者要想把握好一种文学门类,单靠一篇作品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摸索、熟悉的过程,有一个量的积累。中国科幻文学史上,顾均正是第一个进行系统创作的作家。

1902年11月18日,顾均正出生于浙江省嘉兴东栅口。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在编辑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80年去世前。期间曾担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和副总编。他长期从事少儿、科普类图书的编辑工作,并且创作有大量科普作品。

1939年,顾均正以“振之”为笔名,出版了科幻小说集《在北极底下》。内含《在北极底下》、《伦敦奇疫》、《和平的梦》三个短篇,当时中国抗战烽火正烈,世界大战的危险也已经逼近,顾均正的上述作品能够及时反应时代特点。

《和平的梦》是顾均正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虚构了“极东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极东国”图谋南美,以一次空中偷袭开始战争。后来被美国打得节节败退。“极东国”心理学家李谷尔潜入美国,在田纳西州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建立基地,用无线电波发射催眠广播,改变美国人民的战争意识。美国间谍夏恩曾被派到“极东国”调查神秘的最新武器。当他回国后,发现美国人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接受极东国的条件。而他的上级也支持和谈。夏恩发觉这是李谷尔的阴谋,但在后者的催眠下,他已经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必须自己出马,结束危机。

在《伦敦奇疫》里,阴谋家则成了德国间谍。他以政治流亡者的身份混入伦敦,释放特制的催化剂,可以使空气中的氮、氧和水蒸汽自动合成为硝酸,形成细雾遍布“雾都”。结果,不仅伦敦人大批生病,死亡,而且建筑崩裂,桥梁毁坏。整个案件的形成、侦破和解决过程中,化学知识都起到关键作用。

顾均正共创作有六篇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创作科幻小说的作家。在这六篇作品里,《性变》的艺术价值最高。这篇小说超越于政治和战争之外,描写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题材——变性。当时变性手术刚刚出现于西方,如今经常出现于媒体的变性人新闻更不曾有过。而顾均正在这篇小说里已经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性别变化后个人生活与情感的转折。直到今天,真实的变性手术仍然只是一种整形外科技术,没有达到《性变》中从基因层面上根本变性的水平。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三章:艰难探索(下)

顾均正是有明确创作理念的作者。他曾经接触过一些国外科幻小说,觉得其中内容多荒诞不经,科学功底浅薄,于是便在自己的作品里高度重视科学知识的运用。甚至,这就是他主要的创作动机之一。在《和平的梦》中,作者介绍了当时催眠术的研究史。条理分明,细致入微。在《伦敦奇疫》中,大量的化学知识穿插其间,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不仅仅是“作料”。

顾均正已经能够把握到科幻文学的核心问题——科幻中的科学知识是文学元素,而不是科学元素。《在北极底下》虚构了阴谋家改造地磁北极的故事。小说将磁北极描写为一个巨大的磁铁矿。阴谋家要将其摧毁,再用自己制造的强磁铁代之。同时,顾均正附加了注释,总结科学家对磁极问题的研究,并声明磁铁矿并不是他对磁极问题的理解,仅仅出于小说编排故事的需要。

在当时,顾均正于科幻小说创作上,可谓“独学而无友”。仅靠个人信念和直觉去创作。所以,作品里有一些科幻萌芽状态时的粗陋也不奇怪。比如在《和平的梦》中,作者游离开故事主线,用数千字的篇幅介绍环形天线工作原理。在《性变》中,也用大量篇幅去介绍生物学界关于性变问题的研究,拖延了故事节奏。作为一个孤独的早期探索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理解。

纵观世界科幻文艺发展史,科学界从未中断过对这个艺术门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