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 (第1/4页)

前阉�背梢桓鱿咚鳌⒂赏罚�ヌ致劭蒲А⑸缁帷⑽幕�确矫娴奈侍狻U庋�顾闶遣淮淼摹�

更有一些关于科幻的言论,发言者本身既不写科幻,也不读科幻,却对科幻说三道四,侃侃而谈。我想,即使一个人从不写科幻小说,但至少要读上百篇科幻作品,看过几十部科幻电影,才能对科幻有点发言权吧。科幻迷中有许多人都能够达到这个接触面。如果连这个数量都达不到,那么在科幻这个具体的领域里,就不好称为“专家”了。

实际上,出现这些外行言论,也是源于舆论界的一个非常不好的作法。某些媒体经常拿“专家”两字抬高报导的价值:“专家”称这个,“专家”认为那样”……。其实,他们经常请物理学家谈生物,请生物学家谈教育,请教育专家谈文学,请文学家谈环境保护。许多被请来谈科幻的“专家”,都是货真价实的大学教授、博士、甚至院士,政协委员,但媒体从不说明他们是不是科幻方面的专家。

二是一定要专业地谈科幻。科幻迷谈科幻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但如果想对科幻进行专门研究的话,那么一定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相关的专业体系范围内进行。比如,研究科幻文学,一定要运用文学理论,研究科幻电影,一定要运用电影理论。看过上千篇科幻小说,数百部科幻电影的科幻迷大有人在。但想要成为研究家,还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行。

中国的科幻研究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很大程度是不重视这些专业性。科幻迷有阅读量,科幻作家有实践经验,但这都代替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其次,不管什么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前提下。最起码,收集资料可以保证你知道前人在这个领域作了什么。这是任何研究工作的前提。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把个人观点看得很重要。他们认为,自己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惊人的观点,这就足够了。但至少在他们讨论科幻的那些文章中提到的观点,没有哪一个是惊人的,是新颖的,以前都有人提过。只是他们没有看到罢了。

从受众的角度也是这样,你的文章只提你的观念,读者会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有更了不起的观念呢!但如果你的文章提供了诸多资料,即使你的观念不正确,或者过时,或者不新颖,但就是因为那些资料的价值,它也会流传下去。

另外,资料收集得多,看得多,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自然就出现在你面前。科学研究是笨功夫、苦功夫,科学家中出现爱因斯坦的机率,和买彩票出现大奖的机率差不多。所以你要进行任何研究,先下苦功夫吧,别盼望着自己是爱因斯坦,先认定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

科学研究如此,科幻研究盖莫能外,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经常有人问我研究经验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卖苦力。粗略统计一下,我自己看过的科幻电影超过四百部,读过的科幻小说,长、中、短篇加在一起,已经过了一千种。除了这些,还要看文学理论、科学哲学、科技史,以及许多相关专业的书。看这么多书就够了吗?越看越觉得不够!

再次,科幻研究者一定不要封闭自己,要和外界多交流。尤其是中文专业,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专业,是对科幻研究帮助最大的学科。有关的专家学者里,也有相当一批关注科幻文艺。致力于研究科幻的朋友,应该多学习一下这些专业知识,能够保证你不露怯。象“凡尔纳发明潜艇”、“克拉克构想天梯”等谬论一直在科幻圈里流传,就是因为没有科技史的知识,不知道这些发明和创意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然后,科幻研究者更要走出去,和这些专家们交流。坦率地讲,这是整个中国科幻圈都作得很不够的地方。其中,自卑心理尤其重要。科幻作家没有学术头衔,是“江湖人士”,属于“野路子”。和博士、教授们坐在一起,许多科幻作者心理上就矮一截。反过来,如果呆在科幻圈里,便会有大量科幻迷追捧自己。这个很容易理解的心理,正是许多科幻作家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的核心问题!于是,大家关起门来发出震天响的议论,却几乎没有人走出门去,参加常规的学术活动。这便成为科幻圈的一个普遍的风景。什么时候克服这种不适心理,中国科幻研究才能跨上一个台阶。

第三节:科幻研究展望

中国科幻积累百年,如果单算出版物的文字数量,原创加上译作,可能要有数亿字了。这么肥沃的土地,理论开垦者微不足道。几乎就象一盘围棋的布局阶段,若大棋盘上,只有孤零零地几枚棋子。

对科幻的研究,可分内、外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