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娉系陌�摹K��资簦��笥眩��ι����胨��晔币黄鸶畈荨⑼嫠#�两袢匀荒坎皇抖〉呐┟瘢凰��磺邪����镏���娜耍凰�拱�切┧洳恢�佬彰����薄⑸屏嫉娜恕�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亿万人民伫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的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 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却从心底发出以已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稍后,丙辰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怕高压,不惧邪恶,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哀悼之情,谱写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剧。

第二节 人格魅力可以迸发出奇迹般的力量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心理试验:先后让两个被试人站在十字路口,专等红灯亮时过马路,看谁的影响力大。其中一位是西服革履,精神抖擞,这时候人们发现,一批从众者紧随其后;另一位则是衣衫褴褛,萎靡不振,同样是在红灯亮时过马路,竟然没有一个人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对此,心理学家解释说:“对于一个有形象魅力的人,大家就信赖他,认为他做的事很对。闯红灯本来是错的事,但是看见他走,就认为没有问题。”毕竟,这个实验不具代表性,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魅力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

古往今来,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都造就了很多富有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人物成为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不竭之泉。伟人的名字和回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产业,他们成为自己国家的力量来源。他们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和德性力量支撑和鼓舞了自己的国家,强化和巩固自己的国家。伟大人物的德性往往在他们的民族身上打下精神的烙印,就像孔子对中国人,卢梭对法国人,路德对德国人,但丁对意大利人的影响。伟人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品格,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的楷模形象,激励和塑造了美国文化的独立、民主、自由精神;孔子的仁义礼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在每个民族赢得自由解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伟人的身影,如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先驱者”孙中山、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圣雄”甘地。圣人有时虽然没有军队、没有政权、没有国家;但天下志士却以其为师,追随他们,这些均缘于其精神理想和道德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孔子算得上是第一位,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的著作也恰恰是他的《论语》。因为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言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没有半点的文字修饰,不会包含任何的虚情假意。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无需多说,仅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亘古名言来看,这里便升腾着万古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孔子的谦逊之辞,其实正是孔子的人格魅力所在。我们能看出,孔子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他认为任何人总是有优点,可以让其他人学习的。他的这种肯定是对每一个人生存价值的承认,无疑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深层的鼓励。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便有了人格魅力,因为他学会了尊重人,承认人,那么大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尊重他,承认他,以他的道德为美德,受其吸引,向他靠近,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呢?

屈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国人所崇尚的爱国者典范。以前我们往往仅把屈原看作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这不免有些狭隘和片面。如果读了屈原的《渔父》,就会有新的感触。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俗之埃矣?”使人们听到一个更深层次爱国者的心声。这是一个从社会着眼洞察危机的爱国者,一个从和平年代就忧国的爱国者。他愿意以自己的前程乃至生命与社会之俗气相搏,而不惧怕被市俗所吞没。这种崇高的忧国人格,在经过历史的激流冲刷后,那皓白之光彩更是大展。屈原的死也许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永恒,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人格魅力又怎能不吸引人们,感动社会?

如果说屈原是以死使他的人格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苏轼就是以他顽强的活使之人格魅力为人景仰。苏轼是中国文坛的千古奇才,他才华横溢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偏偏是这样有才能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