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1/4页)

尤其是沈琴;凑到杨仲言跟前;满脸好奇地打听起马尾裙。

杨仲言是个爽快的;也不扭捏;直接撩开外裙;让沈琴看了里面。

看着马尾织成尺长的蓬蓬裙;沈琴不由打了个哆嗦:“这乍一看倒是像人头发;这戴在身上多慎得慌”

杨仲言道:“不过就是衣服撑子……将衣服撑起来不容易出褶子……”

沈琴面上有些犹豫。

沈珏笑道:“琴二哥若是穿上这个倒是会显得不那么竹竿了……”

沈琴眼睛一亮;道:“珏哥也这么觉得……”

沈珏点头道:“不过这价格应该不便宜;瞧着里面像是用了细铜丝……”

杨仲言点头道:“寻常的也要四、五两银子;手艺稍jīng致些的几十两银子的也有……”

“这么贵?不就是马尾编的么?一匹马才多少钱?”沈琴咋舌道。

杨仲言道:“关键是一匹马就一条马尾;良莠不齐;好材料难寻……”

沈瑞在旁;见他们围着一条裙子说得没完没了;田家兄弟在旁脸上已经满脸不自在;岔开话道:“何表弟;你们学院的学子外籍的多不多?有没有‘寄籍;的?”

何泰之点头道:“有呢;不过即便父祖任京官;多是惦记落叶归根的多;除非做到高品;否则寄籍的京官并不多。他们的子弟;多是略过童子试;直接得了监生身份下场……”

所谓“寄籍”;是一种对离开原籍者的一种安置政策。即允许一些在原籍还有产业、或家中还有丁口支持原籍产业;而自己经年在外;又不想完全脱离故土;就可以保留原籍;在寓地“挂籍”寄居。

虽说大明朝科举原则上只允许在原籍应试;可实际上京官子弟不乏“寄籍”参考者。

沈瑞原以为沈家二房在京城是“寄籍”;不过后来才晓得沈家二房这样在原籍没有产业;没有丁口撑家;全部男丁都在京中;买地置产;入了京城户籍的;已经不是“寄籍”范围;而是正式“入籍”。

何泰之说的“监生身份”则是“荫监”;大明开国时;文官一到七品;都可以荫一子入监;后来范围限制到京官三品;而且需要上折子请荫入监。

入了国子监以后;通过重重考试;要是课业优异者可参加会试;即便课业寻常也能参加乡试;越过童子试这关。

沈家大老爷早就是三品;名下有一个监生名额;因沈珞当初好强;一路从童子试考到乡试;并没有用上这个监生名额。

何泰之说到这里;显然也想起沈大老爷名下荫监之事;望向沈瑞的目光立时有些泛酸:“瑞表哥可是好了;不用这样一回回地考下去……”

众人反应过来;望向沈瑞的目光也带了几分艳羡。

别人的功名都要一步步考出来;结果如何还是未知数;沈瑞这里却是有个现成的监生名额。

国子监坐监出来;即便乡试、会试落地;也有资格入仕。

沈瑞摆摆手道:“我也要应童子试的;何表弟不用羡慕……”

即便他成了沈大老爷嗣子;也未必就入国子监。

沈家三太爷生前名下就有荫监名额;也没见大老爷、二老爷越过童子试;白身入国子监;等到三老爷;那是因身体不好;用的是三太爷死后的“恩荫”名额。

科举考试这一路上;也是搭建各种人脉的时候。

同年、同窗、同门;各种因科举产生的新关系;在以后的仕宦之路上;都是助力。

沈瑞即选择科举之路;自然要一步一步地考出来;混个正统读书人出身。

杨仲言诧异道:“瑞表弟不想去国子监?”

沈瑞看了他一眼;见他隐隐带了苦闷;心下一动;道:“杨表哥可是要入监?”

杨仲言苦着脸道:“我读书不如家兄;也不比诸位表弟这般通窍……估计以后只能混国子监了……”

沈珏道:“省了童子试不是正好?乡试、会试都痛痛快快;童子试要考三次;真是啰嗦死了……”

大理寺少卿是正四品;满九年升两品就是正三品;最后可能的就是本衙门内升转;那就是正三品的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有资格参加廷推表决权的大九卿之一。

沈瑞想到这里;心中是高兴的;沈家小一辈任京官的虽不少;可品级太低;不能为大老爷助力。有杨家这门姻亲;在官场上守望相助是好事。

自古以来;官场上都是硝烟弥漫、党同伐异。

沈家在官场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