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开始在母亲那里复习功课,预备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到英国留学。由于数学成绩不好,母亲黄逸梵为她请了犹太裔的英国人补习数学,补习费每小时5美元。

母亲发现女儿虽然读书聪慧,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则惊人的幼稚。于是细心的教张爱玲煮饭,用肥皂粉洗衣,联系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表情,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竭力要把女儿培养成淑女,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可在另一方面,张爱玲则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她会在向晚的阳台上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享受微风中的藤椅……。

这年夏天,张爱玲参加圣玛利亚女校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年刊的调查表中“最恨”以栏,她写道:“一个有天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表示对有才华的同学早婚的不满,一方面见出张爱玲对人的诚恳,另一方面也有家庭阴影对她的影响。

1939 年

与母亲与姑姑迁居静安寺路爱丁顿公寓。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凭成绩单入香港大学读书。

独自一人乘船去香港。她对香港的最初印象是“望过去最能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印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面上撕杀得异常热闹”。母亲拖一个叫李开弟的工程师到码头迎接张爱玲,李开弟是母亲和姑姑的朋友,也是张爱玲在香港的法定保护人。不久李开第去重庆,改托一位朋友照应,福建人,是一位工程师,在港大教书,兼任男生宿舍舍监。

初识终身挚友炎樱。本年冬参加上海《西风》杂志三周年纪念征文,题目为“我的***”;第二年征文揭晓,《我的天才梦》获征文第十三名。她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德笨拙与可怜:“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路。”但她亦有她的长处,即她的敏感和对一切美的东西的超乎寻常的领悟。她“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巅的绿叶”。(《天才梦》

张爱玲年谱简编(7)

张爱玲赴港求学后,母亲移居新加坡,至 1943 年又到印度。

1940 年

4月16日,《西风》月刊征文揭晓,《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誉奖,在《西风》8 月号上发表。在香港大学认识了同学炎樱。炎樱是*裔锡兰人,原名(Fatima)莫黛,后又改为獏黛,獏梦,张爱玲替她取名炎樱,两人成为终身的朋友。张爱玲后来的散文集《流言》中曾收有《炎樱语录》,记录她的聪慧与可爱。

这两年内,为了减轻母亲经济上的压力,张爱玲学习很用功,获得香港大学文科仅有的两个奖学金,港大毕业后可以直接免费入牛津大学读博士。

1941 年

《天才梦》由上海西风出版社出版。

6月4日,被学校通知得到一份名为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的捐赠奖学金,不久,又得到何福奖学金,后者是港大文学院唯一的两个奖学金之一,是颁给第二学年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见黄康显《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因缘》)

12 月 1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同时进攻香港,18天后,香港沦陷。对于战争,张爱玲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她把普通人对于战争的感受比喻为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的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为了生计,张爱玲和一些学生到防空总部报名做了防空团员,参加“守城” 工作,停战后在“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这段在香港战乱的经历后来写成散文《烬余录》。后来张爱玲得知,母亲的男友死于新加坡的战火之中,母亲逃难到印度,做过尼赫鲁姐姐的秘书。

1942 年

香港沦陷以后,港大停课,张爱玲于春夏之交回到上海。住进赫德路192号爱丁顿公寓的姑姑家。港大的学业还有半年没有完成,唯一补救的办法是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至少可以拿到文凭”。由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