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白居易传 七 擢第京师

七 擢第京师

通过科举取士,通过文牍考试选任官吏,是大唐皇家的人事方法。

在各地学馆念书的“生徒”是科举考生的主要来源,另一类未入学馆者自己向所在州县报考,即白居易这样的“乡贡”。

“进士”一科,尤为重要,许多名臣由此出身。进士试实际上是诗赋比赛,对文人的吸引力和及第的难度可想而知。

长安都城,轩车高乘络绎不绝,笙萧歌舞喧闹不止,可白居易只能向隅而立,苦诵苦背,日暮霞落,青山空空,夜半三更,明月寂寂,卷帘下是应试者的满腹愁绪,怅惘中是思乡人的两眼泪光。

自二十岁以来,白居易苦读诗书不敢有片刻懈怠,白昼课赋,夜间课书,间歇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生急疮,手肘成胼胝,正值青年却异常瘦弱,年龄未老而齿发早衰,勤学苦读至此,想想难免悲哀。

进士试,百里选一的及第率,考生姓名亦不密封,都为权贵提供了舞弊之机。因此,考生们怕白费了十年苦读,竞相置办礼物,奔走豪门,希望得到推荐,得到提携,增加及第的把握,是为“行卷”。

白居易自然也希望得到帮助,但作为一个文采斐然的才子,他需要的不是试外援引,而是主试官的正直公允。怎奈“行卷”恶风铺张,一介文士无力幸免,白居易也于贞元十六年正月向给事中陈京投递“行卷”,并附长信一封,措辞虽然不亢不卑,企求得到吹嘘揄扬的心思已然传达——

正月吉日,乡贡进士白居易谨遣家童奉书献于给事阁下。伏以给事门屏间,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多则多矣,然听其辞,一辞也,观其意,一意也。何者?率不过有望于吹嘘翦拂耳。居易则不然。今所以不请谒而奉书者,但欲贡所诚,质所疑而已,非如众士有求于吹嘘翦拂也。给事得不独为之少留意乎……

贞元十六年二月十四日,中书舍人高郢主持的进士试如期举行,试《性习相近远赋》和《玉水记方流诗》,策五道。白居易以第四名高中。在同榜进士陈权、王鉴、郑俞、吴丹、杜文颖、崔玄亮等十七人中,时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还是最年轻的一个。

依照礼俗,新科进士放榜之后要参拜座主,谒见宰相,以及慈恩寺题名、大雁塔留念、曲江宴游、出席杏园探花宴等一系列礼仪活动。白居易一一参与之后,便是迫不及待地东归洛阳,报喜母亲。

离京之际,同科进士设宴欢送,同唱衣锦还乡曲。

十年苦读一举成名,上榜未觉得高贵,省亲方感到荣光。同榜一起相送,丝管雅声响彻京郊。人生得意,离别之恨也忽然消散了,酒至半酣,长途旅行也不算什么了。翩翩东归,马蹄轻盈,春日莅乡,该是何等美好啊。

白居易回到洛阳,一家人皆大欢喜。但在欢笑声中,他并没有陶醉。因为进士及第只不过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马上授给官爵,要得到职位还需经过吏部选试。选试过关,呈请皇上,才能授给官职。为了对付更高一级的选试,他必须继续勤奋学习。

在洛阳短暂停留,白居易便赴宣城拜谢崔衍的“贡”举之情,同时也希望得到崔衍的继续推荐、提拔——

……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谁。提携增善价,拂试长妍姿。……霄汉程虽在,风尘迹尚卑。弊衣羞布素,败屋厌茅茨。养乏晨昏膳,居无伏腊资。盛时贫可耻,壮岁病堪嗤。擢第名方立,耽书力未疲。磨铅重剸割,策蹇再奔驰。相马须怜瘦,呼鹰正及饥。扶摇重借便,会有答恩时。

于宣城小住之后白居易遂去饶州浮梁长兄白幼文任所。以新科进士身份与兄长相聚,心中比较愉快,一直住到秋天,方归符离故居。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白居易传 八 再会湘灵

八 再会湘灵

白居易回归符离已是贞元十六年秋风萧瑟的九月天气了。

符离又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乱——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病卒,部下推举其子为留后,德宗不许,致使军乱,德宗命淮南节度使杜佑*之,竟然大败,九月德宗不得不诏书张建封之子为留后。

虽说是场闹剧,也毕竟经过兵燹,悲风杀气,染遍山河,生民涂炭,疮痍遍布,惟有流沟山下的寺院,门前依旧静静地飘着白云。

这次在符离,白居易处理了外祖母的丧事,尽了孝心。

白居易此番符离逗留堪为清净,除了必要的外出交际,便是读书作文,预备皇家的拔萃考试。能在符离较长时间地待下去,还因为湘灵姑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