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出现在《红楼梦》中并非一定是因为《长生殿》,也有可能是源于《天宝曲史》的一节!

姬云:“曩于黄山巨室”,可见小宛临终对梅村还是不可能忘情,在《红楼梦》里梅村也把她附魂在黛玉身上,例如第七十九回黛玉说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可与曹娥碑并传了!第九十二回,写宝玉向巧姐评说历代贤女,其中提到曹娥。《影梅庵忆语》也提到:姬书法秀媚,学钟太傅稍瘦,后又学《曹娥》。

我猜想,其实是讨嫌钟太傅的隶书,“奴隶”之书也!

曹娥庙,又称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素有“虞山舜水”之称的浙江上虞凤凰山是中国古代的“双孝”楷模孝子大舜、孝女曹娥出生地,故有“江南第一庙”之称。

《影梅庵忆语》提到曹娥,是以大丈夫的姿态感谢小妾的照顾,而梅村写黛玉祭五美实则是祭明王也!

《影梅蓭忆语》写小宛结局随葬以书,黛玉结局则是“焚稿”,并说:好歹身子是洁净的!回家去,家乃苏州也!

看二美的葬品,都没有金玉,可见秦淮八艳的真性情!。 最好的txt下载网

3。钿盒金钗浑抛却:董小宛(5)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

智能儿一句“我不知道”,是秦淮八艳在表面的纸醉金迷里对爱情的清醒与执著!

关于小宛之死,有众多版本,如梅村的“恨杀南朝阮司马(后降清的阮大钺),累侬夫婿病愁多”,民间传言的顺治妃说等等,但确论都是:卒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死时二十七岁。董小宛临死时,是被一艘小船运回江苏如皋家乡的。

其实,我们向作者要结局是没有道理的,那时候不是信息社会,秦淮八艳的真实结局,作者也未必全知!不像现在,导演一个短信就可以让《红楼梦》演员重聚。

其实,真实结局归跟结底只有两个字:国难!

黄山是小宛的“飘”逸,也是小宛的“漂”泊,“古徽州府太平县”(现系黄山区)留下了董小宛随身珍藏的玳瑁扇,有数千个钱眼和凸雕盛开的桃花,背面题款为《乙丑夏月青莲女史记》(公元乙丑为1648年),可见是避乱的遗物。

《红楼梦》一书,是小说,也催生了两大戏剧,一个是《长生殿》,另一个就是后来的孔尚任的《桃花扇》,作者借秦淮八艳的见证人苏州文人苏昆生《余韵》中他唱的《哀江南》:

[驻马听]野火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街罩;谁祭扫,牧儿打碎了龙碑帽。

一句“守陵阿监几时逃”写尽明朝的衰败,才女小宛写《洞房花烛夜和冒辟疆》“一从复社喜知名,梦绕肠回欲识荆。花前醉晤盟连理,劫后余生了夙因”的时候,想不到大的劫难还在后头!

这与《红楼梦》里香菱两次被夺的屈辱经历相印证!而小宛罹难,也有两次,一次是国难前,一次是国难后!

对人生痛苦的认识,还是才子看得透彻,冒辟疆在《金人捧露盘词》中寄托悲思: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

这里的色空观念,正是梅村在《红楼梦》里对人生社会宇宙的哲学感悟: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渔洋山人题冒辟疆妾圆*罗画三首之二末句云:“洛川淼淼神人隔,空费陈王八斗才”!

圆玉,即王琬,乃小宛也;女罗,罗敷也。洛神者,甄后也!陈王者,曹植也!

吴绮写《悼董宛君》八律其四言:“麻姑去后小姑闲,独剩双成又早还。”这双成就是吴梅村在《清凉山赞佛》里的“王母携双成”之“千里草”“董氏”。

梅村在宝玉开篇由仙姑导入梦前有一赋,正是此画写照!

小宛是否入宫,众说纷云,陈寅恪也只提了句“被北兵掠去”,《红楼梦》作者把民间所传小宛入宫说写进《红楼梦》,是小说技法,没有必要按照历史真实来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