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部分 (第1/4页)

人再多一点中国方面承担不起这个负担,会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很多建设的实施。打仗就是为了让中国发展的更好,建设的更快,如果一场战争让自己得到的是经济上的停滞甚至倒退的话,杨司令是绝对不会去打的。

第二批部队的战斗人员只有七千多人,他们就是根据前线各部队的战斗损失补上去的。至于说其他的人,那是打着志愿军的名号,去西伯利亚为中国方面收取利益的。

杨小林和施特塞尔他们之间的谈判已经开始进行了,其实这不算是谈判,就是杨小林说,他们去做。施特塞尔非常希望这场战斗之后他的西伯利亚共和国能马上给建立起来,甚至他已经着手在准备把西伯利亚自卫军改成西伯利亚人民国防军。

千万别把这家伙当成一个维护俄国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如果他真的是这样的人,杨小林是绝对不会在当初选择他的。真正的俄国英雄是布琼尼,在日本人占领了整个东西伯利亚的时候,施特塞尔不是第一个向日本发起反击的俄国人,布琼尼从来没有停止在这里的战斗,当他知道自卫军开始反击,他欣喜若狂,他为了给前线的攻击造成有利的局势,根本不顾及自身的伤亡,一次又一次的攻击者日本人的补给队。甚至他在得知西伯利亚自卫军宣布要把他捉拿归案的时候,他依然在这么做。

杨小林真的对这个日后的苏联元帅十分的佩服,他甚至想过就这么算了吧,不再搞布琼尼了。可是后来他还是要求前方的部队,如果遭遇到布琼尼的部队,坚决消灭他们。

因为杨小林必须给受到那股土匪伤害的俄国人民一个交代,更因为他绝对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俄国的民族英雄活跃在这片土地上。

西伯利亚最终要走的道路是从自治到独立,然后慢慢的并入中国。可目前真的不行,杨小林告诉施特塞尔,这个时候还不能成立西伯利亚共和国,你们必须摆出姿态来,让俄国人知道你们都是爱国的,只有这样这些人才能在西伯利亚站稳脚跟。而且一个大的西伯利亚共和国的建立,也真的让杨司令有点不太放心。

孙文先生当初的方案是很有建设性的,也许一个松散的西伯利亚联邦的成立,更适合中国的利益。假如这个西伯利亚联邦变成了松散的俄罗斯联邦,那事情就真的很完美了。

杨小林的想法是把西伯利亚分为北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和南西伯利亚三个联邦,分别交给杆子洛夫斯基,施特塞尔,哲布尊丹巴这三个人来统治。中国志愿军第二批队伍中有很多人这一次就是去帮他们建立各自的政权的。

中国和他们说的明白,他们的政权建立之后,首先不允许他们以任何形势成立自己的军事学校,他们的军官全部到中国部队来深造,进入中国的军事学堂学习。学习完毕之后中国方面发出建议书,建议那个军官在军队中担任的职务。

还有,这个三个地方的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由中国政府和他们联合实行垄断经营。比如银行,矿山,伐木场,这些只能和中国合作。最后,中国的一批志愿军士兵在战斗之后将留在俄国生活,对外界的解释是这些人由于战争对西伯利亚和西伯利亚人民产生了感情,不想离开。但是西伯利亚三方必须把这些人安排到政府的主要部门或者军队的主要位置上面去工作。

杨小林觉得这些措施最少能保证十年之内西伯利亚就等于是中国的一块殖民地,至于十年以后的事情,杨司令从来不考虑那么多。

十年以后如果这些留在西伯利亚的中国人真的不再眷恋自己的祖国要求不回中国了,在这里成为一个西伯利亚人,那么中国首先要做不应该是生气,而是好好的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十年以后那里的俄国人要求归并中国,那说明自己做的非常成功。

事就是这么计划的,武力方面看来问题已经不大了,但是想让自己的这种殖民的方式被承认,除了哄骗俄国人和干掉日本人之外,那些洋人们的态度也是不可忽略的。

萨道义先生已经打过很多次的电话来了,杨小林觉得自己也有必要和英国人见上一面,让英法等国家承认西伯利亚联合政府,让他们承认中国在那里的既得利益。

萨道义先生得到杨小林要见他的消息之后,马上就和鲍沃先生一起从大使馆赶了过来,他们真的是比中国人还着急。因为中国的坦克是和德国合作研发的,杨小林在这一方面的信用度非常高,中国人会的东西对德国人没有丝毫的隐瞒,英法的间谍从德国传来的消息是德国坦克的火力和速度还有装甲都和中国部队的一模一样,而且德国人那工业程度可比中国要发到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