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恍冶晃О椎巧揭皇拢俊�

李密的神情有了变化;眼里掠过一丝疑惑之色。这个李风云拒绝提供证据;却又做出惊人预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到底是何用意?退一步说;即便他有证据证明北虏对中土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中土百万大军东征高句丽;实际上目标并不是高句丽一个;还有东。突厥、铁勒、室韦、契丹、鞍羯等众多北虏诸种。卫府军一旦取得东征的胜利;灭亡了高句丽;便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给北虏诸种以巨大威慑;中土北陲必将因此赢得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宁。

李密蓦然想到了一个关键之处;如

果东征失败;则北疆局势必然陷入危机;如果中土陷入内忧外患、腹背受敌之困境;则南北局势必然紧张;北虏乘机入侵也并非没有可能。

“将军对东征没有信心?”李密果断问道。

李风云莫测高深地微微一笑;“如果某对东征有信心;还敢杀进中原威胁京畿?”

。。。

第两百零三章 殊途同归

东征会失败?李密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种假设。

十几年前先帝曾命令卫府军远征高句丽;未战先败;其中原因很多;当时的军事政治外交上都存有失败因素;并不仅仅是粮草运输困难。

今上登基后;迫于国内政治矛盾越来越激烈;高句丽称霸远东的野心对中土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便早早定下了东征之计。修长城、开运河、西征吐谷浑、拓疆西域等等众多重大决策;实际上都是为远征高句丽做万全准备。东征是倾尽国力的一战;是关系到中土命运的一战;皇帝和改革派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朝堂上的中立派也给予了坚决支持;虽然保守派想方设法从中掣肘;但并不怀疑东征必胜之结局;无奈之下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政局上;试图以国内局势的混乱来打击皇帝和中央;所以此次东征;中土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当然了;自古以来就无必胜之战;阴沟里翻船的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谁敢说此次东征就一定凯旋而归?但李密对此次东征抱有信心;这一战绝无可能失败;最多也就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但即便是无功而返;中土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国力和对敌人无情打击的决心;还是可以给北虏以镇慑;完全能够实现此次劳师远征的战略目的。

双方至此都摆明了各自的观点;都认为中土和平统一面临严重危机;但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却看法不一;李密认为危机是激进变革策略造成的;所以要摧毁变革;要先“安内”;而李风云则认为危机源自北虏的威胁;要先“攘外”。双方的终极目标实际上都一样;都是要维持中土的和平统一;但手段却迥然不同;一个先安内后攘外;一个则恰恰相反。

李风云和李密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帐内一片沉寂。

在李风云看来;李密的“安内”之策无非就两个;一个是政治上的;一个是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就是更替皇统;就是皇统之争;这是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当年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贵族集团纷纷支持太子杨勇;试图以皇统的更替来改变国策;对先帝所推行的改革造成了严重威胁;结果父子相残;兄弟阋墙;上演了一幕人伦悲剧。

史书把太子杨勇的废黜;归结为生活奢靡;不听从先帝和先帝后的教诲;另外就是杨广和一帮佞臣们的阴谋诬陷;这纯粹是欲盖弥彰。

统治者和普通家长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统治者不但要顾及家族、集团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锅里有了;碗里才有;道理很浅显。

对于先帝和先帝后这些最高统治者来说;国祚的稳定、发展、强大和代代延续最为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国策;必须有忠实执行这一国策的人。由此不难推断;太子杨勇被废黜;与他生活奢靡没有关系;与杨广和佞臣的陷害更没有关系。先帝和先帝后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德才兼备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政治理念和执政思路的一致性。你不能继承我的政治理念;不能按照我的执政思路坚持改革;那理所当然也就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如果杨勇在执政理念上始终与先帝和先帝后保持一致;赢得了先帝和先帝后的信任和支持;在政治上给他保驾护航;储君的地位必然牢不可破;那么他在生活上奢靡一点算得了什么?有哪个臣僚敢诬陷他?即便有人阴谋算计他;以先帝和先帝后丰富的政治经验;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杨勇的废黜;杨广的上位;就是先帝、先帝后以及他们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