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温体仁刚想反驳钱谦益,生生给崇祯的言语拦下,事已成定局!

“皇上的心意奴才明白,奴才不要泉州,也不要明州,奴才要上海!”王承恩抬起头,正视着崇祯的双眼。

“你要上海!”崇祯一惊,那可是个满布荒无、沙滩的小县城呀!要不是上海的布匹、棉纺业很出名,崇祯都对这个小县城没有任何印象!

“奴才就要上海!”王承恩眼睛正视着崇祯的双眼。崇祯看着王承恩双眼中的自信、豪气,心中一颤,心有所动,突然心头疑虑顿去,高笑道:“为了王爱卿的‘国势昌隆、海内无敌’!朕就给你上海,朕知道你会成功!”

“谢主隆恩!”王承恩叩首,心中喜不自禁。

“边关急报——”正在王承恩始放下悬着的心,崇祯准备宣布退朝的当口,一名锦衣卫在殿外叫道。

什么!——在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惊!

锦衣卫疾步走入大殿,朝龙椅上的崇祯跪道:“禀告皇上,宁远兵变!”

章35 袁崇焕复出(1)

“宁远兵变!”

崇祯听到这四个字唰的一声从龙椅上站起身子,朝跪倒在地的锦衣卫再问了一遍:“你说什么?”

“宁远守军因四个月缺饷兵变!”

崇祯脸色苍白如雪愣愣的站在龙椅旁…

宁远兵变,反映出当时明朝官军的脆弱。就体制而言,官军士兵主要是招募而来。明初的那种卫所制度及其兵源征募的办法,此时已名存实亡。既然是招募,则兵员素质首先就得不到保证。在当时,只有没办法的人才会去当兵,而且绝大多数人是冲着兵饷去的。这些兵,管得好就是朝廷的官军,一旦管得不好,那差不多就是盗贼。朝廷4个月不发饷,他们能不闹事吗?

“皇上,现下是解决宁远兵变事急。”钱益谦小心地提醒一脸呆滞的崇祯。崇祯听到钱谦益的之言回过神,坐回龙椅上,这银子有了,崇祯到不是担心军饷的问题,他是担心这样的军队还驻守在边关,国门如何不失!崇祯叹道:“昔日大明关门防敌,今日且防兵!”

“皇上,这军饷虽然可以补发,可是兵变却不能姑息。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臣以为,只有遣派良将方可保得边关不失!”温体仁道。

“温爱卿言之有理,朝中大臣谁人有如此能耐,为朕分忧?”崇祯这一声反问,问得群臣皆不敢出声。

钱益谦步出朝臣队列躬身朝崇祯道:“有一人或可当此重任!当年,努尔哈赤就是被这人的红衣大炮打伤,不治而死。因而,后金早已和此人结下了仇恨。这人也是后金最恨的人、最怕的人——袁崇焕。”

王承恩听到袁崇焕的名字,心下暗叹,明末的冤大头要复出了!这也是后世关于明末争议最多的人物,王承恩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见见这袁崇焕。

一经提醒,崇祯突然想起被革职的袁崇焕这个曾经辽东巡抚,叹了口气道:“北部边关一直是朕的心病,这都是给皇太级给逼的,宣朕旨意,速宣袁崇焕进京!”

※※※※

宁远兵变——忙着推行自己策略的王承恩一想到宁远兵变,总觉得自己的改革策略虽然进展得很顺利,可是却少了点什么东西。

早朝退后,崇祯将新内阁大臣全招到了御书房议事,王承恩独自在皇宫里瞎溜达,想着自己的心事,这后宫的事早就不用王承恩这个大内总管亲自动手了,所以王承恩没事就在宫里溜达,看看美女倒是不错的享受。

“禀报王公公,皇上宣的外夷传教士汤若望在宫外候着,这皇上正在御书房与大臣们商量事情,小的不知道是让这外夷传教士在宫外呆着,还是带进宫,特来请示王公公意思?”一个小太监躬着身子疾步走到王承恩身边禀报道。

“汤若望!”王承恩听了小太监的言语一呆,突然明白自己还少了什么,指望这些明朝的官军对抗后金,王承恩从来没作过这种妄想。王承恩现在少的就是一直属于自己的军队,那种象PLA一般有着钢铁意志的军队。这个德国老外可是个人才呀!王承恩若要培养自己的军队,王承恩就缺少不了汤若望这样的人才!

王承恩朝小太监道:“让他进来。不!还是我自己去接!”说罢,王承恩朝着宫外疾步而去,小太监赶忙跟上王承恩。小太监心中纳闷,这长毛外夷怎么让王承恩这个大内总官那么看中,非要自己亲自去接!

中国出版的最早的一部介绍西方光学理论和望远镜技术的启蒙著作就是这德国老外汤若望所著。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