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恕W苤��蘼墼�牧铣杀旧�故墙担�苡衅笠祷嵯萑肜Ь帧�

原材料成本还可以说是起伏不定,劳动力成本毋庸置疑的上扬则让中国企业无可奈何。2007年6月29日,新《劳动合同法》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让众多企业感到了切肤之痛。多年来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让企业如鲠在喉。

《2007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显示,2007年国内农民工收入普遍上涨了200元,月收入达到1200元左右。

国家统计局2008年7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为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0%;2008年9月,海南省价格成本调查队对海南18个市县当前劳动力市场工价的调查显示, 2008年海南省劳动力市场工价普遍提高,各个行业的提高率从28�56%到38�46%不等……

与“原材料有过疯狂的上涨,劳动力成本也扬眉吐气”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中国资本市场却跌得惨不忍睹。

与一落千丈的华尔街股市遥相呼应,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16日最高的6124�04点到2008年11月击穿1700点,仅仅过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从天堂进入了地狱。股市的关键词只剩下了一个“跌”,牛气哄哄的股市一去不复返,股市的原生态格局被改变。国外上市的在跌,国内上市的也在跌。股市大跌不仅让股民赔得吐血,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资本灾难。

仅2008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市的1492家公司中,有96%(1406家)公司市值缩水,其中被腰斩的公司占到了40%,有15家公司市值只剩下三成,沪深两市市值蒸发了一半,上市公司的融资变得“难于上青天”;上市公司遭遇融资困境,准备上市的公司更是一波三折,屡屡被股市拒之门外;跟风炒股的企业也尝到了在资本市场“玩火”的苦头,有些胆大的企业还把企业所有的家底都押上了。股市飞流直下,他们未能及时抽身,亏得欲哭无泪。

后黄金时代(2)

低迷的资本市场吞噬了中国企业大量的财富,导致中国企业资金链紧绷。不过,更让企业尴尬的是,不仅从资本市场上“淘不到金”,贷款吃闭门羹也是家常便饭。有了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为抑制中国经济过热,避免出现泡沫破裂的险情,从2007年底,中国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在接二连三的政策猛药下,中国过热的经济逐渐降温。同时,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变成了羊肠小道,很多企业贷款无门,站在紧绷的资金链上不知所措。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民币也在不断升值。人民币升值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实力,但也让出口导向型企业倍感担忧。从2005年7月21日到2008年7月21日,仅仅三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累计升值幅度就高达21%。美元不值钱了,外商们开始退避三舍,寻找更为廉价的“印度制造”、“越南制造”等,“中国制造”广阔的全球市场深受影响。

金融危机、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低迷、融资困难等一系列拦路虎挡在中国经济的爬坡路上。大批的企业无法承受危机之重,撑不下去的一大片,勉强撑着的也是“缺钱,更缺信心”。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5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仅深圳就关闭企业903家。

中国企业在环境巨变中一样遭遇了被大规模“血洗”的厄运,许多企业在破产的边缘徘徊。或许会有人质疑,这哪里是黄金时代,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破铜烂铁”时代。

面对半杯水,悲观者说,“真倒霉,只剩下半杯水了”;乐观者却说,“太好了,还剩下半杯水。”对于在中国能够独善其身并有实力抄底的企业,则是抄底的“黄金时代”。

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教授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后来居上的工业化国家,不论是19世纪的美国还是20世纪后期的韩国,每个国家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产生这样企业的后来居上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点出了中国企业的死穴——重量变轻质变,缺乏自主品牌,技术含量低,以低成本优势追逐世界市场。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生产了全球最廉价、最多样的商品,无穷无尽地吸纳着世界各地的基础材料,可是在行业标准制订和价格博弈中却缺少话语权。于是,一旦世界经济稍有风吹草动,中国竞争力差的企业就会弱不禁风,难以过冬。

因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