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 (第1/4页)

)。但广州市民不怕日机的轰炸,在那一天晚上举行了十万人火炬游行示威,宋庆龄就在这个行列中同群众一道步行前进。

游行群众的无畏气概可以从这样一个事实衡量出来:当时的防空手段只能等敌机飞过海岸线才能发现,而从海岸线到广州市区上空不过是几分钟的事情,所以根本不可能及时发出空袭警报。他们的无私精神也是值得怀念的。他们不要求中国空军派更多飞机来保卫他们的城市(日本人的宣传嘲笑广州没有空防),相反,有些游行群众举着标语牌,要求中国空军集中力量保卫临时首都武汉。

在那些日子里,宋庆龄邀请本书作者和另外一些人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广州分部的工作,从而开始了本书作者同这个组织及其后继者中国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福利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关系。①

①“保卫中国同盟及其后继者”中还包括由中国福利会出版的《中国建设》杂志(1990年改名《今日中国》,为多文种月刊)。宋庆龄在1951—1952年间创办了这本杂志,从那时起直到1988年,本书作者一直在该刊担任各种编辑职务,现在还是该刊名誉总编辑。

在广州,同在其他地方一样,她专门对妇女讲了话。在她的号召下,城里许多妇女辛勤工作,缝制棉被和军服,并且打破旧的地方观念,把这些被服送给远在北方作战的战士。她要求每个妇女制作或捐赠一条被子或一套军服。她从自己有限的一点积蓄中捐出了够买几十套被服的款项。

在更广泛的问题上,她也专门向全国的妇女讲了话。她指出,她们首先是国家的公民,同时强调妇女在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中的巨大潜力,而妇女解放的前提则是民族解放。

武汉和广州所面临的日趋严重的形势是她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发表的《双十节告全国妇女界》①一文的主题。她说,如果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发挥工作效能到最高点,就可以“将全面的游击战、运动战配合起来,守住民国诞生地的武汉……而且一定也能保卫……革命策源地的华南,争取更坚强的世界同情援助,推进国际和平势力的结合,打击整个的侵略阵线”。

①原载武汉《新华日报》,1938年10月11日。转引自《宋庆龄年谱》,第115页。

她又说,“不必要的磨擦猜忌仍是团结……的主要障碍……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纲领》仍遭着人们的曲解或怠工……抗战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仍多方受着束缚……仍有一部分人士昧于情势,敌友不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仍没有充分做到”,“前线虽然在浴血苦战,后方仍到处看见苟且偷安的现象。”

她最后说,“占全国人口半数的二万万妇女,对于进一步巩固国内的团结,是有着一半的决定作用的。”“妇女们应当加倍努力,团结在一起,以获得民族国家的独立自由,因而获得自己的解放。”

也是在满目疮痍的广州,她在一次海外华侨代表会议上号召各地华侨不但要支持祖国的团结抗战,而且还要克服他们内部的门户之见。她促请他们保持革命传统,并希望他们牢记这样一个冷酷的真理——只要中国本国仍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他们在海外就会继续受到歧视。在遍布全球各地的华人中,她的声音都在回响。海外华人除了尊敬这位他们所爱戴的孙中山的助手和遗孀,还传颂着她——和孙中山一样——在财务问题上的绝对正直。不论政治倾向如何,他们一致相信,他们为支援战火中的祖国而捐献的款项,只要是交付给孙夫人的,那就绝不会有一分钱被侵吞或浪费。

她9月间在广州还会见了印度国民大会党援华医疗队。中印两国人民在古代曾因共同的佛教信仰而建立联系,其后中断了数百年,直到近代才因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恢复来往,这支医疗队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的先锋队。印度医生们最后到达了北方的解放区(他们对孙夫人在广州参加英勇的火炬游行的情景一直记忆犹新①)。稍早一些时候,她在广州接待了世界学生联盟派出的一个援华代表团②,这个代表团后来到了武汉,接着北上延安。

①见D·K·巴苏医生着《延安的召唤——印度援华医疗队记事,1938—1943年》(英文),第34页。这本书主要是巴苏医生的日记,关于游行一事的记载是在1938年9月18日。

②这个代表团成员有英国的詹姆斯·克卢格曼和伯纳德·弗拉德、美国的莫利·亚德、加拿大的格兰特·莱思。莫利·亚德曾在80年代后期重访中国,在本书写作时她是美国“全国妇女组织”领导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