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 (第1/4页)

鲁国统帅仲孙蔑(孟献子)咳嗽一声,插话:“郑国人恐怕会固守自己的国都,我们此前屡次围攻郑国国都,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次如果继续围攻郑国都城,或许正像武子担心的那样,我们的兵力不够,所带的粮草也不足以支持旷日持久的围城。”

荀罃马上转头:“孟献子既然说话了,你一定有什么主意?”

孟献子看了一眼身边的宋国执政华元、卫国执政孙林父,那两人一点头,孟献子仿佛平添了无数的勇气,他深吸一口气说:“上国(晋国)屡次征讨郑国,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在于郑,而在于楚。我有一个建议,我建议在郑国地境内修建一座城池,以便就近征讨郑国。我们与郑国的战争将持续很长时间,上国每次发兵来郑国,路途遥遥,诸侯每次临时汇合,不免麻烦。一旦我们在郑国境内有了一座城池,可以就近驻兵,并威胁郑国。一旦郑国反目,诸侯的部队就在那座城市汇合,不日便可兵临城下。而楚国军队远在数百里之外,来回援救,自然力不从心,难以应付。”

荀罃拍手赞叹:“好主意!您这建议真是诸侯的福音,从中得益的何止是我们的国君啊!从此后,诸侯不必往来晋国集结,既麻烦又辛苦,且耗费时间。

上次在鄙的聚会(在去年夏),您也听到崔子(崔杼,当时的齐国代表)说的话了,他们那时就有了不愿配合的意思,这次齐国又没来响应召唤参加盟会,他们的附庸国滕、薛等小国都没派兵配合我们。没有齐国的命令,那些小附庸国怎敢如此大胆?大胆到得罪我们这个霸主国。

这样看来,我们国君的忧患绝不仅仅在于郑国的事啊!我马上把您的计策和齐国的情况向寡君汇报,顺便严厉要求齐国派出军队胁从作战。如果你这个计策得到批准,这是您的功劳啊!但即使我的请求没有得到允许,我也会首先替鲁国解决齐国问题。”

稍停,荀罃又问:“关于筑城的位置,你还有什么建议?”孟献子一指东方,答:“距郑国都城不远,有一个地方名叫“虎牢”地势非常险要。”

荀罃扭头看了一眼赵武,又说:“筑城的事情,孟献子不用担心,我晋国有位筑城专家在此,就地修建一座城池不成问题。诸位,不如我们这就移兵前往虎牢,且先在虎牢驻扎下来,让我把军队交给武子,几位与我一同回国都新田,向寡君汇报。”

孟献子对荀罃的态度非常满意,他欣然回答:“愿随副元帅一起去新田城。”

孟献子贡献这条计策,其实不单单是为了讨伐郑国,他是为了自己的国家献上这条计策的。这个时候,齐国正在狂攻莱国,他对鲁国的煎迫也越来越厉害。而鲁国的宗主国晋国陷身于南方,被楚国、郑国牵扯了大部分精力。那么一旦鲁国有事,晋国就无法救援。为了鲁国切身的利益,孟献子献上这条计策,以便让晋国能把自己的视线抽出一部分来,眺望一下东方。

荀罃聪明,马上明白了鲁国的意思,他直接点出齐国的不逊,通过夸奖鲁国来间接警告齐国,同时也表达了对齐国的不满。他邀请孟献子一同前往新田城,也是在变相表明对鲁国的支持。孟献子当然感激荀罃的表态,他也竭力拉上宋国、卫国执政同行,以增加自己的分量。

荀罃回头交代赵武:“我知道你手头还有一支骑兵队,把他们派出去,摆出追击郑军的姿态,追击到虎牢为止,我随后带军赶往虎牢。你的士兵装满缴获物,行动慢,可以在我上军开拔之后,尾随全军行动。”

赵武垂头丧气:“我还以为今年的仗打完了,原来还没完,真是郁闷。好吧,骑兵队只能由我带领,我亲自带骑兵队进行追击。”

荀罃点头:“你亲自带队,我就放心了。”

赵武跟齐策交代几句,留下齐策统领自己的队伍。他带上斥候队、戎人、狄人的骑兵队出发。出于一贯的谨慎,出击队伍的顺序依旧是前锋潘党,左卫卫敏,右卫林虎,殿后武清、武连。给自己加上数道保险之后,赵武带着队伍开拔,荀罃随后指挥上军士兵跟进。

孟献子在赵武走后,好奇的询问:“罂帅,怎么武子听说我们要驻兵虎牢,如此烦闷?”

荀罃笑了:“我刚才说我晋国有个筑城专家,说的不就是武子嘛?他曾在霍城之北,用四十天里筑起一座大城。所以,统领各国联军筑城的活儿,除了他还能有谁?武子年年出战,赵氏已疲乏不堪。原本他以为逐走了郑军,可以回家了。但如果由他来筑造城池的话,恐怕明年开春他也回不了家了………小武前不久娶了单公之女,俩人还不曾好好亲昵,就在外面奔波不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