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 (第1/4页)

石堡开起来更唬人,赵武还模仿魔幻电影中的场景,用巨大的石块一左一右堆砌出两座石像,厚厚覆盖了固定桥索的石梁。这两座石像是名武士造型,他持剑而立,背依大江,面朝齐国,使得巨型石堡显得气势雄伟,更加鬼斧神工,完全不像是人类技术所能建造的。

大河滔滔,走在摇晃的桥板上,心惊胆颤的倾听着脚下的江水,一边在惊心动魄的、提心吊胆的心境下走过大桥。当人脚踏河堤之后,难免有一种突然的轻松感,在这种极端的轻松感下,一路的观感被放大,回望河对岸的雄伟塔楼,自然而然的被这座大桥所征服,这就是赵武想达到的效果。

但其实,桥北岸非常简陋。工序进行到最后,赵武已经撤除了家族对造桥的财政支持,全凭齐策本身的力量支撑造桥,显得非常吃力。原先的设计草案,北岸也是一座相对应的石堡、石像,但因为财力匮乏,被大大削减了。此后,一切建筑格局以实用为主,能省尽量省,能缩减尽量缩减:石堡依旧在,但只有高度厚度,却没有相应的房屋,无法驻守士兵。石像则干脆取消,导致桥的悬索只能固定在光秃秃的石梁上。对比大桥南岸,会觉得北岸的建筑非常简陋,尤其是刚刚经历一番心灵震撼,再看北岸建筑,只觉得心里特别添堵,堵得让人想发火。

当这座大桥开始动工的时候,赵武就曾提出过一个论点,用建筑征服人心、威慑人心。

如今,晋国副帅韩起正带领晋国最杰出的工匠,在楚国国都附近修建着巍峨的盟誓台,这项工程依旧是实践赵武的策略。而女齐作为外交官,知道赵武这套理论,不管这套理论是否符合实际,它都是晋国执政的论调,女齐都要维护它。所以他格外耐心地向莒国国君解释江北岸的状况,试图消除莒国国君心中的添堵感觉。

其实,就女齐自身渡江的经验看,似乎赵武这一套建筑征服人心的理论,很有点小道理。比如他自己渡江的时候,就感觉到了那种强烈心灵的震撼。而就身边的叔孙豹看,那厮的脸色也很不正常,这么久了,居然说不出话来。

好吧!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当女齐艰难的穿过河间新修的大道,抵达冀城的时候,得到消息说赵武已经赶往东津……女齐看着漫天的风雪,忍不住想骂街。女齐的主要使命是去鲁国,交代鲁襄公,让后者帮杞国修建城墙。他一路陪伴莒国国君赶来河间,不过是顺路看一下赵武,表达一下对执政的关心而已,而女齐本身是个严格自律的人,公私分明的他走到这里,不能再陪莒国国君继续走下去,他必须返回鲁国,监督鲁国国君动工修筑杞国的城墙。

“到此为止吧!君上,我已经陪伴你到了河间,这里已经属于军事管制区域,执政就在这片区域,你……”一路面色苍白的叔孙豹插话解围:“齐策在这里,你让齐策接待,上大夫(女齐)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我……上大夫要去鲁国聘问(拜访)寡君,我只好陪上大夫同行了。”

于是,接下来的行程,莒国国君只好冒着风雪,独自一人继续向东行走。这里所谓的“独自一人”是指“独自一个贵人”,莒国国君身边的侍从不少,齐策又特地给他增添了护卫,有了这些护卫陪同,重要的是,脚下踏着晋国的土地,让莒国国君很安心。他到此时,才有了欣赏景色的心情,于是,沿途的大风雪对他来说不再是苦难,反而是一种别致的旅行经验。当然了,这种心情唯有“贵人”才拥有,为了服侍这个莒国国君,在风雪中不停奔忙的侍从们,却是没有心情感慨大雪的洁白。

洁白一片大地,确实如此。赵武此时正站在东津的盐田上,无数个巨型盐池将海水引入,然后利用风车逐级将高浓度的卤水送往滤清池、干燥池等等。海岸的最高处是蜿蜒数十里的结晶池,站在结晶池的堤坝边,放眼望过去,脚下一片洁白。

“听说东部区域下大雪了,为了防止雪融化盐池内的盐,这里,是否该收盐了?”赵武满意的打量着周围的白色盐粒,询问陪伴的侯晋。

在盐、铁专卖法下,盐就是可以兑换钱币的奢侈品。赵武对河间的开发,最近有点“货币供应量”不足,不得不用盐与制成品支付工资……当然了,十数万劳工,一人一个铜板,就是十万枚,先不说十万枚铜板有多重,光是事先筹备事后清点这十万枚铜板,就是一个大工程。在春秋时代,年度铸币数量有多少?赵氏家族再富裕,让他按月支付十万枚铜板,连续数月,谁都承受不了。

于是,春秋时代常见的以物易物交易,也出现在赵氏。这一现象是赵武执掌家业以来首次,赵武不得不像“万恶的”工厂主一样,用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