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 (第1/4页)

这人数—少,自然是虚位以待。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这样的实权下,三甲又如何?比起宋朝无官可授,他们可是幸福得太多太多了。

这样的实缺,出来便是县尊大人,这自然要派人盯着了。可别到时候谁中了也不知道。

不仅士子们自己盯着,各个衙门大人们也是派人盯着。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老朱本就是一个严格的人。再加上这一科,老朱使人拆了糊名,本应填榜官做的事,他直接在宫中做了。以致于就是众衙门自己也不知道谁中谁没中。也就只好派家人下人来,凭白添了许多人数。

“噫!我中了,那是我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名字,一个身着浆白衣服的士子立即兴奋得手舞足蹈。这一中了,人生变化之大,直接让他飘飘然。

“恭喜新贵人中了,同进士及第。”两个家仆打扮的人,立即来到他的身边,架起他就走。

中了进士,他本就在天上飘着,现在不过是脚跟不着地,他也是一无所觉。只是乐呵呵地笑着。

有人问道:“咦?这是进士老爷的家人吗?”

有知道的说:“哪儿是什么家人。你见过是下人比主子穿的还好的吗?”

那人一看,可不是这进士老爷一身服饰虽然看上去整齐,到底浆洗的白了,而那两个下人却是新衣,哪有主子穿旧衣,下人却穿新衣的道理。“那他们这是?”

“这自然是抢亲了。”

华夏自古便有抢亲的传承。

这样的传统真要说,就得从国家制度说起。自赵宋以来,华夏九洲,便是不断地重文轻武,并颁布有利于士大夫的政策,如士大夫之工资乃历朝最高、士大夫犯法不会受过重的刑罚等等。

这样制度下,只要有条件,哪个不是拼命读书。什么凿壁偷光、悬梁刺骨……只有更狠,没有最狠的。

于是乎,泱泱华夏,第一批宅男诞生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这宅男一多,另一样极有特sè的存在也诞生了,剩女。

这男人们都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女子们怎么办?想不当剩女都难办。

越是这条件好的,越是剩。因为自身条件好的,自然也渴望好的伴侣。其父母,以及她们自己的择偶方式也非一般人能够想象,他们不要求男方的家世、背景,他们只在乎对方是否是进士。这大概便是才子佳人类小说的创作土壤了。

所以每逢科举公布成绩之际,女人们便开始抢老公。

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出身的原因,更是加入了一批朱元璋的铁哥门,手下们。他们不是家中产剩女,而是为了文人的身份。

文人的地位从来便是这么高。

那知情的说道:“不见这看榜的没有什么士子,全派下人、小二来吗?便是在躲这抢亲。”

“什么?他们可是进士老爷,竟然有人敢抢他们。”

知情者撇撇嘴说:“这中举是大登科,成亲是小登科,你没见这禁军都不管吗?好事来着。”

他们当然不能管,这本就是老朱默许的。

老朱自家知自家事,自家这帮兄弟多是一帮泥腿子,再加上老朱带头不认名人做祖宗,下面的人自然也就不敢认。

可是他们又对自家的身份血统有这要求。这怎么办?于是乎,这明人做了与后世翻身的“**丝男”们同样的选择。做不得名人后代,便要做这名人的祖宗。

你不是文人清贵,是那文曲星吗?我就借了你这血统,做你家的祖先。

同时这还有—批元时望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