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mèn)心。”大意是说,酸走筋,多食令人癃闭(小便不畅);咸走血,多食令人口渴;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心似空洞无物);苦走骨,多食令人变呕(本不欲呕,变而为呕);甘(甜)走肉,多食令人悗心(心中闷闷不安)。

除此以外,注意清淡饮食,不要贪食肥甜之食。《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大意是说,肥腻食物令人生内热,甜腻食物令人腹胀,长期饮食甘肥厚味,阻滞气机,成为消渴(糖尿病)。

所以一般正常人的饮食补养就是合理饮食,在五味上不要偏颇。

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如何补养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意是说,由于中气(脾脏之气)虚弱而产生的形体虚弱,应该用温气药补养中气,因为脾能健运,营养增加,使肌肉形体逐渐丰满。人体的精髓亏虚,应当补之以厚味,使其逐渐充实。厚味一般指富于营养的动植物食品,也指熟地、肉苁蓉、鹿角胶等味厚的药物。

如果不是在医生指导下的病人,一般人不要盲目服用补品、补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中医认为,药食的寒热温凉属性为气,酸苦甘辛咸为味。这段话大意是说:味厚的药食服用多了不仅不能补,反而起到了泻的作用,味薄则起到通的作用。例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补气药食,薄则起到相应发泄的作用,厚了则会发热。例如寒性药食服多了,就会寒郁化热,“厚则发热”。临床上有的人输入寒性中药液体量大,或速度快而出现高烧打寒战的反应,对于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量缓慢、温敷输液管、液体量不宜短时间内过大等方式避免上述不良反应。有的人服用人参出现全身发热,流鼻血、荨麻疹、腹泻等过敏反应,都是“厚则发热”的表现。“厚则发热”对人体是不利的,会消耗人的体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误补含冤”。其实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最好的补养方法就是“气味合而服之”,其次就是调节性情的养生,而不是仅靠利用外在补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养生和养五脏的内容)。

2006年11月7日于北京

32·西医

32·西医

中医文化随笔32·西医

作为中医师,对于西医也不应该排斥。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láo,浊酒)醴(lǐ,甜酒)论》:“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镵,chán;镵石,过去治病的石针)针艾治其外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黄帝问:上古圣人做汤液醪醴,为什么做了而不用呢?岐伯说:自古圣人做汤液醪醴,是备用的。所以上古做汤液,一般用不上。而中古的时候,人的道德水准下滑,邪气经常侵袭体内,用这样的汤液醪醴服用可以保全身体。黄帝问:那么为什么现在也不用过去的汤液醪醴作为药物了呢?岐伯:现在人的思想更加复杂,道德继续下滑,正气更加不足,邪气更加猖獗,所以服用汤液醪醴已经起不到什么治疗的作用了。必须用毒药攻其内,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其外。

随着时代的推移,当今世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也是“更加复杂”,所以也应该是“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人和环境的变化,以往的“毒药”有的可能药效不够,就像“黄帝时代”用汤液醪醴无法很好治疗疾病一样。而西医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抗菌素,可能会起到一般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再如抗肺结核的西药解决了以往的中医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临床抢救病人,西医的优势就更大了。当然了,西医所包括的内容比本文谈到的还要广泛。

但是,西医有的抗菌素类的“毒药”毒副作用比较大,这可以通过中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