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撑船打铁磨豆腐 (第1/2页)

好书推荐: 嫡妻难惹

第483章撑船打铁磨豆腐 “大明宫?” 李世民念叨着这个名字,非常直接的便想起来了《诗经》中的《大明》篇。 随即便是有点羡慕——敢情这唐朝,李隆基有大明宫,武则天有万象神宫。 唯独他和李治要住在这夏季闷热潮湿的太极宫被湿暑折磨? 于是李世民心中登时便不愉起来。 就比如两年前,当时他被湿气病折磨,长孙无忌建议造亭榭养身以避湿气,他都摇摆了好久方才决定。 怎么子孙后代一个个大兴土木丝毫不手软的? 难怪个个皆有昏君之相,难怪有天子九逃! 于是李世民当场也改了主意,低声道: “等西域稍安,海波暂平,朕定亲修这大明宫!” 这话让长孙皇后顿时“噗嗤”笑了出来,随即便赶忙掩面道: 作为一个通熟建筑的人,阎立德恐怕是这殿内最明白其作用的人。 宰辅们对着礼节诸事吹毛求疵,或探究蚊蝇之害如何能与老鼠等同? 于是李世民也只是一笑,不再言语。 夫妻之间调笑浅尝辄止,长孙皇后反倒是认认真真拿过来纸笔,就着榻上的矮几,也认认真真誊抄起后世只言片语间说起的过年诸事。 嫘祖身为黄帝元妃发明养蚕,如今这驯蜂虽是姜岐所开,但若能探出后世养蜂之法,那亦可称功绩也。 …… 皇后的心思,李世民也转瞬间便品味过来。 如今又知此物还能灭蚊虫,阎立德仿佛已经看到了其相当广阔的前景。 李世民探头过去,看到的便是皇后之记载相当精要,比如腊八粥以粮果杂成的要点,比如小年夜相关的蔗蜂蜜之争,还在一旁用娟秀小字写了“或可于禁苑试新畜蜂法”。 他当然不至于靡费民力,如那万象神宫一般铸不世“奇观”以至于“误国”。 李世民不以为意,点着头大加赞同。 但如今传于前隋开皇二年的太极宫,往后确实与他要亲手缔造出的盛唐气象不太相合便是。 以石灰调配而成的浆、膏,皆乃墙壁涂色与砖瓦粘合之上品。 庞统觉得这个判断起来太过简单。 将作监冶铁时加石灰,亦可使铁愈纯,便于锻钢。 阎立德则是手上不停,根据简单的“湘”“赣”二字尝试推测其地所在。 “陛下若早有此心,何苦岁岁皆遭湿气病累人?” “这湘赣,所指应是荆扬之地。” 毕竟在荆州时他也去过湘江,此河纵贯荆南,很难忘记。 而赣同样容易,毕竟庐陵的治所便在赣县,他也记得清清楚楚。 孔明则是默默将“高温窑”三字写在了纸上,随后将高温与窑之间划线隔开。 在知晓后世还有烧瓷等手段时,孔明便想过如何能够烧制。 好消息是至此终于看到了后辈的提示,坏消息是经过荆益两地辗转,他也早就打破了想法上的误区,在成都时便试出了以炭煤做底,黄泥封窑的升温之法。 提示很不错,可惜来的晚了一些,孔明无奈笑笑,将三字一齐划去,不过胸腔中倒是积累了一些成就感。 不过旋即倒是想起来了另一件事: “这明之《天工开物》于我等而言可称至宝,于明时定也可称宝书,难疑其疏漏。” “后世能居高临下洞其谬误,那不知后世之后世又如何看后辈这冠绝五千年之时?” 虽然说的拗口,但庞统轻易听懂了其中意思,但短时间内又很难想明白其中紧要处,于是只能摇摇头说了个不是回答的回答: “变方能通,通方可久,久复生变,或乃往循之理。” 【二十五,磨豆腐。 有人说,华夏的历史就是一部“吃”的历史。 而在这部历史当中,豆腐绝对算得上最浓墨重彩的一个。 华夏是豆腐无可辩驳的发源地,但在华夏历史上具体是谁发明了豆腐,如今已经不可考。 五代十国时谢绰所作《宋拾遗录》中称,豆腐之术……汉淮南王亦始其术于世。 北宋朱熹作《豆腐》诗,为其撰注: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但相对来说比较吊诡的是,翻开史册,从汉至唐的近千年历史,从未有过豆腐二字。 北宋灭亡后,世居汴梁的孟元老被迫迁居江左,追忆汴京盛景撰写的《东京梦华录》成了北宋最后的挽歌。 这部着作中对亡国前的北宋都城盛景描绘可称详尽,单单饮食记录便有三百多种,但其中也没有豆腐。 因此早年间有人认为豆腐实际上发明于宋朝,只不过宋儒喜好厚古薄今,才给淮南王安了个豆腐发明人的名头。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原因很简单,根据倭国如今的记录,在与五代十国的同年代,他们供奉给神灵的祭品当中便有“唐符”。 这个东西在倭国文人的笔下有豆府、豆富等多个名字,但无论是从名字还是读音来看,都可以确认是豆腐,而再从唐符这个名字上逆推,便不难猜出这东西是从唐传入倭国的。 直至南宋灭亡后,吴自牧追忆南宋临安城盛景,撰《梦梁录》才首次出现了煎豆腐和豆腐羹的记载。 对于这两种吃食,吴自牧注解道“乃小辈去处……下等人求食粗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