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传说未必可信,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文字的改革非一人一朝一夕的改变,而是许多因素在漫长时间中发展的结果。然而隶书的创造,的确跟地位低卑的书吏有关,他们不是丞相李斯,不必为文字的歌功颂德伤脑筋,他们只是更务实地完成文字流通的本质。

一九七五年,湖北睡虎地发现了一千一百多支秦简,记录了丰富的秦始皇时代的政府律令,这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的书法,全是用隶书写成,与他用来记功的泰山、峄山上的刻石篆书不同。看来,这位统治者是很能分清楚歌功颂德书法与务实书法两者并行不悖的意义的。

秦隶

我们在欣赏甲骨、金文、石碑文字时,

视觉的感动多来自刻工刀法。

但是,面对秦简才真正有欣赏毛笔墨迹的快乐。

秦代隶书的竹简木牍近二、三十年来大量出土,改写了汉字历史上过去对隶书产生年代的看法。一九七五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千一百多片秦简的发现,已经把隶书的产生年代推前。二〇〇二年六月,在湖南西部土家族与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古城里耶又发现了秦简,目前已出土三万六千片,全以隶书书写,是证明秦代书法最新也最有力的考古资料。

里耶秦简的年代从始皇二十五年到秦二世元年,大约十五年间完整按年月日做实录,举凡政治、经济、律法、典章、地理无所不备,被喻为最详尽的秦代“百科全书”。

里耶秦简约数十万字,如此大量秦代隶书的发现,弥补了以往秦代书法的空白,使我们可以具体讨论隶书出现的种种因素,以及在书法艺术上的重要性。

首先,汉字书法在秦以前,虽然用毛笔书写,却并不保留书写的墨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先用毛笔书写,最后用刀镌刻成甲骨、石碑,或翻铸成青铜,毛笔书写的部分是看不见的。甚至,刻工的刀法也改变了原有书写者的毛笔笔势线条。毛笔书写只是过程,不会保留下来,也没有重要性,当然也不会有美学要求。

之一 汉字演变(11)

秦代在竹简、木牍上书写,首创了书写线条被保留的先例,汉字书法与毛笔的关系从此决定,成为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我们在欣赏甲骨、金文、石碑文字时,视觉的感动多来自刻工刀法。但是,面对秦简才真正有欣赏毛笔墨迹的快乐。

书法史上一直有“蒙恬造笔”的传说,不过考古资料上已经证明,早在蒙恬之前两、三千年就有毛笔的存在。

“蒙恬造笔”也许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毛笔”,广义来说,用动物毫毛制作的笔都可以叫“毛笔”。欧洲画家用来画水彩、油画的笔,也都是动物毫毛制成。

我们一旦比较西方绘画用的“毛笔”与书写汉字的“毛笔”,很容易发现,两者制作方法不同。西方毛笔多平头,像刷子。汉字书法的毛笔,不论大小,都是圆锥形状——在中空的竹管里设定一个“锋”,“锋”是毛笔最中心、最长、最尖端的定位。围绕着“锋”,毫毛依序旋转向外缩短,形成圆锥状有锋的毛笔。

书法史上说“中锋”,正是说明书写线条与“锋”的关系。书法史上说“八面出锋”,也是强调毛笔移动的飞扬走势。

可以做个实验,用西方油画笔或水彩笔写汉字,常常格格不入,正是因为少了“锋”。同样地,用汉字毛笔堆叠梵谷式的块状,也远不如西方油画笔容易。

两千年来,汉字毛笔发展出“锋”的美学,发展出线条流动的美学,走向隶书波磔的飞扬,走向行草的点捺顿挫,都与毛笔“锋”的出现有关。

有“锋”的毛笔的出现或许正是“蒙恬造笔”传说的来源,秦代没有“造笔”,而是“改革”了毛笔。

里耶秦简上的隶书,细看笔画,没有“锋”是写不出来的。

里耶秦简向左去和向右去的笔势,都拉长流动如屋宇飞檐,也如舞者长袖荡漾,书法美学至秦代隶书有了真正的依据。

简册

如水波跌宕,如檐牙高啄,如飞鸟双翼翱翔,

笔锋随书写者情绪流走。

书法的舞蹈性、音乐性,到了汉简隶书才完全彰显了出来。

从《说文解字》对毛笔的记录来看,先秦以前,笔的名称没有统一。在楚国写作“聿”,是手抓着一支笔的象形。燕国的笔叫做“拂”,看起来像一种毛帚或毛掸子。

“笔”这个字正是秦代的称呼,特别强调上面的“竹”字头。毛笔与中空竹管发生了联系,形成近两千年改良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