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2页)

只是从“多宝塔”、“麻姑仙坛记”这一类颜体刻石来看,可能不容易领会。书法家用手书写的墨迹本才可能是最好的印证。

欧阳询的“卜商”、“梦奠”、“张翰”都用笔如刀,法度严谨,名为行书,实际是表现正楷的严整。

颜真卿传世的墨迹如“刘中使帖”、“裴将军诗”、“争座位帖”、“祭侄文稿”,都与欧体行书不同。不但发展了行书“意到笔不到”的潇洒、自由、变化,甚至以狂草入行书,飞扬跋扈,跌宕纵肆,丝毫不让“颠张狂素”专美于前。

颜字墨迹中最可靠也最精彩的表现,是他五十岁时的“祭侄文稿”。这件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名作,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轻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初看没有章法,却是照顾了整体的大结构,比初唐的谨守法度有了更多变化。狂草与正楷的相互激荡交融,在颜真卿“祭侄文稿”看得最为清楚。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楷书,继欧阳询之后,是一千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一般华人家庭,从学前幼童、小学生的年龄,就开始临摹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一千多年来,颜体字不输给欧体字,可以说是华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不但学写字,也间接认同了颜体字传达的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

之二 书法美学(12)

其次,凡是华人居住的地区,不管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还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的唐人街,时至今日,只要看到汉字,满街招牌广告或碑匾的字体,也大多是颜真卿方正厚实的正楷。

欧体字并没有大量成为店贩招牌,文字书体广泛影响到民间生活的,无人能与颜真卿相比。只有日本较为不同,日本汉字书体受到王羲之线条飘逸流动的影响更大,是魏晋文人之风。在日本街头看到的招牌字体,王羲之字体可能比颜体楷书更多。

颜真卿的正楷,端正工整,饱满大气。习惯于他的正楷,临摹过太多石碑翻刻的颜体,一旦看到“祭侄文稿”,可能会非常不习惯。

“祭侄文稿”收藏在台北故宫,是公认颜真卿传世墨迹书法最可靠的一件,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仅次于“兰亭序”。然而“兰亭序”真迹早已不在人间,传世的都是临摹复制版本。以真迹而论,“祭侄文稿”可以说是“天下行书第一”。

“祭侄文稿”是一篇文章的草稿,字体大大小小,涂改无数,一开始看可能觉得不够工整端正。但是正因为如此,真正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这样的审美体验,连书法家本人也无法再次重复,后来者的刻意“临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

传世的“兰亭序”、“快雪时晴”,都是王羲之死后近三百年才由书家临摹的作品。后世把临摹复制当成原作,附庸品味低俗的皇帝统治者,常常误导了书法美学的欣赏品质。

长期被临摹困住,一般俗世书匠也失去了对原创意义的理解,一旦面对最好的真迹,好比“祭侄文稿”,反而会不习惯,找不到欣赏的角度。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五十岁时书写的一篇祭文,一开始写年月日,——“维乾元元年(七五八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接着,书写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官职,——“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书帖前面六行,像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像歌剧的序曲,缓缓述说主题,主题是叔父祭悼死去的侄子颜季明,——“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颜真卿在强烈的悲恸情绪中,努力控制自己,书法的线条平铺直叙,仿佛在储蓄力量,娓娓道来事件的缘由。

颜季明是颜真卿堂兄杲卿的儿子,是颜真卿特别疼爱的侄子。颜真卿是家族大排行的“第十三叔”。

颜季明还不到二十岁,却因为战乱被杀。季明还没有科考,也没有做官,由于为国殉难牺牲,朝廷追赠“赞善大夫”的官衔。

“兰亭序”的背景,是南朝文人春天饮酒赋诗的雅集;“祭侄文稿”的背景,则是安史之乱的国仇家恨,血泪斑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安禄山兵变,大军势如破竹。唐玄宗出奔逃亡四川,太子在甘肃即位,大唐江山危在旦夕,只靠几位忠心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