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部分 (第1/4页)

胤禟的想法其实并不复杂。葡萄牙人为什么追击那艘清朝船只,他不清楚。如果船队里有战船的话,他当然会毫不犹豫的迎击上去。可是问题是现在船队里没有战船。

在他想来。葡萄牙现在还租着澳mén,可以说在欧洲诸国中如今和大清关系始终保持最好的国家。因此不可能是因为政治原因而追击清朝船只。那么原因只可能有两个,一是两艘船上的人有私人恩怨,二是那艘葡萄牙船是艘海盗船。

如果是前者,那么胤禟就不决定管了。他让船队正常航行,尽管可能和他们擦肩而过,但想来葡萄牙人不至于迁怒于他。如果是后者的话,那胤禟觉得除非他现在立刻转向,否则那艘葡萄牙船也肯定会追上来的。

因为这次他带来的三艘贸易船均是满载而来。船上主要装载的是木材、人参、皮货、还有各种羊máo织品。虽然最终没有从荷兰人手上买到铁炮和优质的钢铁,不过却买回了不少的硝、硫以及珊瑚、珍珠、香料以及粮食。三只船如今都压水不浅。倘若那艘葡萄牙船是海盗船的话,必定不会轻易放过这等送上mén来的大féiròu。只是胤禟虽然有些担心,但也并不害怕。因为毕竟葡萄牙船只有一艘。海盗想要的是财物,摧毁船只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一旦双方靠近,海盗们不难发现他们没有任何远程武器。想要劫财,对方就必须登船。一旦对方靠近三艘船的任何一艘,那么机会就来了。

…………

年方三旬的张元隆在上海县也算得上是个声明卓著的人物。张家不但家境富裕,而且也算得上是书香传家。可是张元隆却对科举没什么兴趣,反而对商贾之事很有些热衷。康熙二十七年重开海禁之后,张元隆迅速加入了海商的行列。可惜的是清政fǔ虽然开放了海禁,但是日本幕府却对海贸又一次进行了紧缩政策。每年只允许中国的船只七十艘入长崎港进行贸易,而这七十艘中国船实际上并非全都是来自大清的船,其中号包括来自安南等南洋各国的船只,只不过船主和船员多为中国人,所有幕府统称为中国船。这样一来,可作的贸易量就大大减xiǎo了。

而且朝廷虽然到了康熙二十七年才重开海禁,但实际上那些皇商一直没有断过和日本进行贸易。比如实际上从康熙六年开始,乍浦港就一直是皇商们远洋日本的主要通商口岸,用以帮助朝廷采购日本铜斤和白银。因此在那七十艘船里皇商就占了一大半。剩下的份额不但要凭运气抢还要想法设法去贿赂日本的官员。

因此,几年下来,张元隆虽然钱也赚了一些,但气受的更多。最重要的是他觉得每年只跑一次日本,其他时间他的船只能跑跑短途,实在是làng费。可惜对西洋的贸易,清朝只开放了广东和福建两省。作为江浙海商他只能望尘莫及。不过,办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中国人最聪明的就是绕开规则。他在漳州成立了一家船行,雇佣了一个福建人作船行表面上的老板,然后又招募了一些福建水手,跑南洋就变得合乎手续了。

这一次是他的南洋贸易的首航。因为不知深浅,所以他只派遣了一艘船,而且亲自前往。这艘500石的沙船满载生丝、绸缎以及瓷器,他听说荷兰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价格公道,收税也低。因此此行的目的地是荷兰人辖下的巴达维亚。

虽然船上雇了两名去过巴达维亚的水手,但张元隆对这次南洋初航还是比较谨慎。因此,他一直让船沿着清朝的近海航行。不过,没想到的是谨慎有的时候也会招来祸患。因为一直沿着近海航行,在路过澳mén时,他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在澳mén补给,顺便也接触一下西人。当然如果货物能在澳mén就卖个好价钱那就更美了。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船在澳mén停了两天,贸易没做成,船却被人盯上了。

当然了。这些此时的张元隆还并不知晓。他只是在心里抱怨自己怎么这么倒霉?首次南洋之行,就遇上了海盗。他可真是够衰的。

尽管似乎那些海盗的炮打的不怎么样,但是一向养尊处优的他什么时候经过这个?他被炮弹溅起的大làng吓的浑身发抖。不过,要让他停船那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他虽然仅仅出海过数次而且从来没有遇到过海盗,但是几年海贸下来辖下的海船也曾经被海盗劫过数次。其中仅仅劫财物的只有一次,有两次都是连人带船一起给劫了。结果最后不得不再花钱把人、船赎回来。一来二去的,他对海盗也有些了解。而更有两船是直接失了。估计是遇到了特别凶残的海盗。而且他也曾听闻那些西洋海盗更加凶残,抓到了人不是直接杀了了事,就是被卖到某地去做奴隶。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