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1934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塔里木时,再也没有见到过兽王的一丝痕迹。他首先作出了新疆老虎已经绝迹的判断。

>> 塔里木河流域湿地湖泊。图/CFP

>> 新疆虎。图/杨茂源

>> 1980年在丝绸古道考察中发现唐代开元通宝,图为科考队在散落钱币的现场考察。图/刘玉生

>> 尉犁县西南的琼库勒村,罗布村寨。图/CFP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东铁路:东北虎的死亡轨迹(1)

文│郭宣

究竟有多少头东北虎成为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及中东铁路而来俄国杀手的牺牲品,已不得而知。但是,仅仅观察俄国军人巴依科夫所著《在满州里的深山密林中》、俄国猎人杨科夫斯基一家所著《打虎半世纪》、《四眼》等书中那些透着死亡气息的照片,就可以看到,紧随铁路而来的俄国现代化兵器,最终带给了东北虎什么样的悲剧。

1903年7月,在沙皇俄国推行远东侵略扩张、兴建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的大背景下,“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不仅加强了俄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态势,而且也带给了中国珍稀动物——东北虎一场几致灭顶的灾难:不仅俄国的专业猎人和狩猎爱好者纷纷沿着铁路线扑到东北,四处猎杀东北虎,而且,沙俄驻中国的中东铁路护路军也参与了这场屠杀。

凭借手中威力强大的现代化火器,再加上训练有素之猎犬的帮助,俄国人对“满州里虎”(在俄国人的文献里,通常将东北虎称之为“满州里虎”,这主要是由于中东铁路的起点是中国的满州里——今满州里市,因此,“满州里”就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在俄罗斯的代名词,而“满州里虎”也成为了俄国人在形容东北虎时所使用的专用名词)的攻击可以说是致命的:他们对东北虎的围杀,持续了三十多年——直到1947年苏联政府才正式禁止猎虎,估计有1500…1800只东北虎先后成为了俄国人的牺牲品。也就是说,按照当时东北虎分布面积来计算的话,平均每一千平方公里就有只东北虎丧生在俄国人的枪口之下,从而形成了将东北虎逼至绝境的“第一冲击波”。

■ 杀虎取利的俄国护路军

1896年,《*》签署,俄国获许在中国东北境内修建从赤塔至海参崴的中东铁路。1897年8月16日,中东铁路正式开建。打着保护铁路修建及维护工作的幌子,俄国开始在中国境内建设强大的军事武装:1897年5月10日,俄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决定组建以沙俄军队预备雇佣军为主的特别护路军。最初,护路军预计为120名军官,699名马兵。然而,在离中东铁路完工还有两年之际的1901年,沙俄护路军就已扩编为俄边防独立军的外阿穆尔军区,兵力高达四个旅,约25000人。同时,俄护卫军的卫队还守护哈尔滨至哈巴罗夫斯克的水上交道要道,另外还有两百人驻扎在吉林,负责保卫当地的采购事务。

这些深入中国境内的沙俄兵油子很快就成为了屠杀东北虎的刽子手。长期在中国的驻扎,让他们不仅了解到老虎是中国的森林之王,还了解到中国的财神是以老虎为坐骑的,因此,尽管俄国人向来认为虎皮根本不是做皮衣的上等材料,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却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老虎的价值所在:不仅代表了雄性的魅力,还代表了权力和财富。因此,杀虎取皮,并将老虎身体的各个器官分类出售去换个好价钱,就成为了这些沙俄兵痞最大的梦想。

在这些猎虎的沙俄护路军军官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尼·阿·巴依科夫。他曾在远东地区工作过二十多年,由此成为俄罗斯“中国东北区研究会”的终生会员,并于1915年出版了《在满州里的深山密森中》一书,详细描写了沙俄猎人及军人在中东铁路沿线追杀东北虎的全部经过。在该书中,巴依科夫明确表示:“受俄罗斯科学院的指派和命令(沙俄在远东的侵略向来是在最初打着“科学考察”的幌子—作者注),在对远东二十年的考察时间里,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一荒凉的地区追猎大型猛兽,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满州里原始森林之王——老虎,而且猎虎还是在各种条件、各种形势下进行的。”

中东铁路:东北虎的死亡轨迹(2)

猎虎时,俄国人通常使用现代化的小口径三线猎枪,该枪不仅射速快,而且火力强大。此外,护路军所使用的现代化军用步枪也可以完成这个使命。

在俄国猎人看来,猎虎的最好时节是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