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墓�竦吃保�⒃�1949年前夕跻身*工作首先争取的对象之列。

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自传(一)(2)

与真实的人生经历相比,“箫声剑影”显得过于侠气,细一想倒也没有大偏差:在那种时代里坐守象牙塔的知识分子,可不就是在捕笛箫之“声”、捉刀剑之“影”中度过自己的黄金岁月的吗?血火飞迸、百姓流离都成了他们灯下伏案的背景。龚自珍们吟诗为文留下的最大贡献,不就是一帧供燕赵悲歌之士凭吊的孤独影像吗?这里没有贬低“启蒙”之意,然而书生意气赶上那样一种压力强大的时势总会显出消极来,也是事实。

同情革命,反对保守,基于这种粗略的立场,刘绪贻对他的几位导师分别作出了个人评价。在“我所知道的吴宓教授”(中国人的*总是缺少具体而微的故事情节,多的是这类印象式的题目)一篇中,他说吴“不知道,或是不承认这一铁的事实:自鸦片战争以来,儒学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斗争中,屡战屡败,致使中华民族几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儒学立国的满清王朝崩溃了,提倡读经、读曾国藩家书的蒋介石政权担负不起救亡图存的责任,然而他还是执迷不悟。……他只醉心于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基督、释迦牟尼以及安诺德、白璧德等这些只知侈谈道德理想,无意于*科学的厚古薄今的新旧人文主义者,这样创造的新文化,我看新不到哪里去。”

救亡图存的严酷现实把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压入他的心里,他自觉地以是否有益于“救亡”为标准来衡量“启蒙”的得失,并决定其方略。三十年代绝非还可以奢谈玄学的日子,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失败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失败,要想振国,唯有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实施事实上的“西化”改革——以这个信念度之,刘绪贻是实至名归的“五四之子”,毫无保留地信仰*与科学,乃至他后来从事的美国学研究也以此为主要出发点。尽管他也重复人所共知的“既是天堂,又是地狱”说,也大体凭直觉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对外扩张,但美国在他的心灵地图里并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存在:它代表着西方乃至世界的另一种选择,在未被置入日后意识形态放大镜的情况下,也是一个比较健康的选择。美国与其说是他的“研究”对象,不如说是“介绍”对象,质言之:一块用来攻石的他山之玉。

那些知识分子一生——至少半生——就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回答:如何行事方有益于国家的振衰起弊。刘绪贻的回答基本上就是“将以有为也”,他不能算是记忆力和原创力的天才,所以永远在“成为”一个学者,尽其可能在一个学科分化、“素王”不再的时代里付苍生以功业(“建设国家也是需要人才的”)。他没有太多的前提需要质疑,只需要去做,凭着那种比唯心主义省去很多纠结的、素面朝天的唯物主义态度。■

那一代知识精英不管政见和学术立场上有多大的分歧,内心都共享着一种持续毕生的紧张:他们一生都在思考,自己埋首的志业是否回应、如何回应时局的要求。

《饥荒与政治》

(法)布吕内尔 著;王吉会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写道:“预防饥荒所需采取的措施非常简单,而真正的谜团在于饥荒一直在不断肆虐。”本书试图揭开的正是这个“谜团”。当今世界,饥荒这一旧日的灾难本不该继续存在.然而它却依旧每年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最好的txt下载网

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自传(一)(3)

作者以自己20多年反饥饿斗争的人道援助经验,提出了现代饥荒现象的几种模式:”被否认的饥荒”、“人为制造的饥荒”和”对外展示的饥荒”。面对这些饥荒现象,当今的问题已不再是探讨能否养活世界,而是要弄清它是否愿意养活世界。他认为,“今天的饥荒已经不再是经济困难和自然困难造成的不幸后果”,“总是人的行为原因引起的”;“剥夺食物是控制民众的一种战略,与食物实际拥有量无关。”

《甘地的真理:好战的非暴力起源》

(美)埃里克·埃里克森 著;吕文江、田嵩燕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这既是一部传记,也是一部心理学名著。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探寻了当甘地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印度大规模的平民不合作运动的革命领袖时,他是如何成功地从精神上和政治上动员印度人民的。对于甘地,国内忽视得太久,更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