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1/4页)

正如后世《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的主题曲中唱的那样。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山比天高。论武功,世俗中不知那个高,或者绝招同途异路。”

林子轩暂时没有写武侠小说的打算了,剩下的武侠小说争议性过大。

比如《书剑恩仇录》中指出乾隆是汉人的儿子,这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可能性不大,清朝皇室不是傻瓜。

还有《鹿鼎记》,这部小说在后世看来没什么,但在民国时期写出来绝对不讨喜,甚至会被认为是支持清朝复辟,开历史倒车。

虽然《鹿鼎记》中有反清复明的情节,但韦小宝和康熙的感情,以及韦小宝的选择都是大问题,是政治上的不正确。

经过了东方不败的事情后,现在的林子轩写小说之前都要认真考虑一下和这个时代的观念有没有冲突。

把女主角写死问题不大,顶多被读者骂一顿,可一旦牵扯到政治立场或者道德层面的问题,就会引起轩然大波。(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学杂志

1923年12月初,徐至摩从北平寄来了新月社的稿子。

这是他和林子轩商量好的,先创办一本文学杂志,用来宣传新月社的文学理念。

正如文学研究会有《小说月报》,创造社有《创造周报》一样,新月社也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那就是《新月杂志》。

杂志每月发行一期,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也刊载文学评论和国外的翻译作品,算是一本纯文学杂志,一般而言,不涉及敏感的政治性话题。

徐至摩负责在北平约稿和编辑,然后寄到上海来由万象书局发行。

这种模式和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类似,郑震铎同样是从北平的新文学作家手里约稿,只是《小说月报》以刊载小说和文学评论为主。

自从新文学启蒙以来,创办的新文学杂志并不多,也就以北大的《新潮》,《小说月报》和《创造周报》较为有名。

大多数新文学作家还在以各大报纸的副刊作为发表文章的首选。

《新潮》杂志早期以“文艺复兴”相号召,刊登了许多鼓吹文学革命的论文和小说、诗歌等白话文学作品。

林子轩的那些诗歌就是刊登在《新潮》杂志上,才得以出名。

但它一开始就存在着否定一切传统、“极端崇外”和“全盘欧化”的倾向。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渐分化,《新潮》杂志在 2卷1号以后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论文,1922年3月出至3卷2号停刊。

它对于新文学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从鸳鸯蝴蝶派手中抢过来的。沈燕冰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成为了向旧文学发起攻击的主要阵地。

郭沫偌的创造社虽然处境窘迫。却走在了不少文学团体的前面,自己创办了杂志和报纸进行宣传。聚拢了一批年轻的新文学作家。

客观的说,在新文学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然,这和他们四处找人论战也有关系。

在任何时代,想要掌握话语权就需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在后世,电视和网络是主要的宣传工具,而在民国时期,报纸和杂志这种纸媒才是重点。

新文学内部的分化已经不可避免,内战早已开始。那么宣传自己的文学主张尤为重要,这就是在争夺话语权。

无论是鲁讯还是胡拾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是新文学刊物繁荣发展的时期。

为了抢占先机,《新月》杂志才要在年底发行。

林子轩翻了翻这一批的稿子,可以看得出徐至摩费了不少心思,创刊号一定要打响名头,那么就需要有份量的稿子。

这个份量既指稿子的质量,也指写稿子的人具有的名望。

第一篇是胡拾的稿子,内容是他对古诗的研究。最后不免提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这也是他“整理国故”的中心思想。

原本这类稿子都会刊登在北大的《国学季刊》上。

《国学季刊》是北京大学于1923年出版发行的一种研究国学的学术性刊物。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这是胡拾对于“国学”的解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