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1/4页)

林子轩前两天还说要设计出一套孕妇装,正在和殷明竹商量细节。

作为女装店的老板,冯程程也不能落后,没事就看看时尚杂志,国外都在流行什么。

她打算以后自己的服装店也出一本服装杂志,专门介绍店内设计的新式女装,每位进店的顾客都免费送上一本,起到宣传的作用。

“怎么了?”她看到林子轩皱着眉头进来,便合上杂志,询问道。

“没什么,就是觉得那丫头怪怪的。”林子轩摇了摇头,把和阮玲钰的对话说了一遍。

冯程程听后不由得轻笑起来,自己的丈夫或许多才多艺,连女装都会设计,只是他真的不懂女孩的心思。

她倒是理解阮玲钰的想法,但没必要解释给林子轩听,就让他继续奇怪下去好了。

最好让他以为其他女子都很奇怪,这样她就能高枕无忧了。

“她年纪还小,以后会想明白的。”冯程程如此说道。

林子轩想想也是,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还太早,几年之后再说好了。

进入一月份,《新月》杂志第二期是泰戈尔专刊,梁启朝已经和泰戈尔那边确定了行程,泰戈尔将在三月底从印度前来中国。

这一次,不会出现意外了。

所以,《新月》杂志为泰戈尔的这次来访进行预热,让中国读者全面的了解泰戈尔。

这一期不仅刊载了大量泰戈尔的经典诗歌,还有不少名人写的诗歌评论,以及泰戈尔和中国的渊源等等。

在中国,不少诗人都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比如冰欣的诗集《繁星》就有泰戈尔的影子。

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郑震铎翻译过泰戈尔的《飞鸟集》。

这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泰戈尔诗集,从而在中国引起了小诗和哲理诗的流行。

作为诗人的林子轩也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泰戈尔对他的影响,并在最后按照泰格尔诗歌的风格秀了一下他的诗歌才华。

他写了一首叫做《回答》的哲理诗,只有两句话。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三章 让文学归于文学

这首《回答》在后世很有名,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品。

林子轩只用了前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后世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解读。

主流的观点认为,卑鄙者可以在世界上畅通无阻,如鱼得水,高尚者只能被埋在地下,作者以此控诉这个黑白颠倒,道德沦丧的丑恶社会。

结合《回答》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能知道作者诗作中所指的年代。

那的确是一个暴乱而荒谬的年代,整个社会毫无秩序可言,黑白不分,险恶丛生。

把这两句话放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同样适用。

这一期的《新月》杂志发行后,林子轩的这首《回答》火了起来。

不少诗人或者评论家都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林子轩对于现实社会的披露、怀疑和挑战,这是诗人对这个社会做出的回答。

军阀混战,外国列强欺压,大总统贿选,全国罢工浪潮,残酷的镇压……

这无疑是个混乱的年代。

我们是成为卑鄙者从而苟活下去,还是成为高尚者进行反抗,就算死亡也在所不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林子轩很久没有发表诗歌了,这让他新诗奠基人的名头有点被人遗忘。

上一期《新月》杂志刊载的《再见,康桥》成为了新格律诗的典范,这一期的《回答》是一首内涵深刻的哲理诗。

这时有人才恍然记得,林子轩不仅是位小说家,还是位著名的诗人。

这一期泰戈尔专刊收获了好评,也受到了批评。

《小说月报》的主编郑震铎对此表示欢迎,《小说月报》早在1923年9月和10月就连续发行了两期泰戈尔专刊,全面介绍了泰戈尔的诗作。

这和郑震铎是泰戈尔的追随者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其中也牵扯到了经济利益。

梁启朝在1920年成立讲学社,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利用他的声望延聘西方著名学者来中国讲学,商务印书馆每年赞助5000银元,可垄断演讲稿的出版权。

有了资金,梁启朝的讲学社曾邀请杜威、罗素、杜里舒访问中国。

这一次邀请泰戈尔也是计划之一。泰戈尔一行来中国的吃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