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 (第1/4页)

后来只能离开北平,远走武汉,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这一时期,不少作家都写文章参与讨伐北洋政府的暴行。

周作仁在《新中国的女子》中对牺牲的学生给予极高评价,并称“‘五四’是解放运动的开头”,“‘三一八’乃是压迫反动的开始”。

朱自青当日就在现场,他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详细记下了三月十八日的情景。

他说:“这在北京是第一杀!”

北平的《京报》出版《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全面详尽地报道惨案真相,印刷三十万份,以“唤醒各党各派,一致起而讨贼”,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与此同时,林子轩离开北平时发表的文章被人翻了出来。

当时还没有人相信政府会犯下如此暴行,现在看来却不由得让人心惊。

林子轩叮嘱过平禁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万象书局要站在学生这边,所以万象书局的报纸和杂志刊登的都是抗议北洋政府的文章。

正是三一八惨案,导致段祺睿政府倒台。

1926年4月9日,鹿中麟率国民军以段祺睿暗通奉系为罪名包围******。

段祺睿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

4月17日奉军占领北平,奉军进京后查封《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

《京报》创始人邵飘平于4月26日清晨被奉军秘密处决。

张学梁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等,大肆查**刊,搜捕反对人士。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刚刚打倒了段祺睿,还没来得及欢呼,却来了一个更狠的角色。

张座霖比段祺睿的手段更为残暴,北平处在极为恐怖的氛围之中,包括鲁讯在内的不少社会名流都上了通缉的黑名单。

鲁讯不得不辗转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避难,到五月才返回寓所。

正因为如此,鲁讯在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年时光的北平,南下谋生。

和鲁讯有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随着这批文人的南下,中国新文学的阵地从北平逐渐转移到了上海,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文学全新的一页。(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九章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进入苏俄境内,林子轩和冯程程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苏俄,而不是宣传中的苏俄。

在北平的时候,一些去过苏联的学者告诉林子轩,苏联人虽然会安排参观活动,但不会限制人身自由,参观者可以在莫斯科随意走动。

如果懂得俄语,还能和莫斯科的市民交流。

苏联政府并不介意展现自身不好的一面,这种事情无法避难,只能说是革命过程中的阵痛,他们更在意展现自身未来的光明前景。

他们会宣传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富人被打倒,穷人得自由,消灭了社会阶级,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没有了贫富差距,最终实现人人平等,世界解放。

这无疑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大同世界”的说法,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是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可以说,这是中国思想家对于社会制度的终极追求。

不少中国学者被这种光明的前景吸引,觉得苏俄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相通之处。

但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就需要大革命,用鲜血铺平理想的道路。

这恐怕是中国学者和苏联人的分歧之处。

中国的学者大多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获得执政权,逐步的改善社会生活。而不是用这么极端的方式。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

林子轩在沿途的火车站点看到苏俄人的生活状况。

火车站上有不少乞讨的儿童,还有做生意的小贩和麻木的人群。看到火车进站,他们活动起来。朝着火车涌来,希望能够讨要到食物和钱财。

不少苏俄人乘坐火车前往中国的东北三省讨生活,在东北的哈尔滨和奉天等城市做生意。

在后世,东北地区的城市里都有俄国风格的建筑。

林子轩在上海租界见过俄国人,那些人大多是从苏联流亡的俄国贵族,他们带着财富逃离苏联,到上海定居。

一场大革命,赶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