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 (第1/4页)

国产的布匹质量不好,成本高,就难怪老百姓要购买进口的洋布了。

所以,对于那些购买日本货的百姓他无法指责什么。

和后世类似,不少人嘴上喊着“抵制日货”,其实家里用的都是日本产品。

自从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向日本开放多处通商口岸,日本商人大肆的进入中国。进行商品贸易,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链条。

这种事情林子轩想管也管不了。他只能保证在自己掌控的领域内尽量削弱日本人的影响。

电影就是他的领域。

中国的电影圈子并不大,他对张时川的华影公司下了封杀令。

林子轩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华影的电影都不能在他的影院放映,凡是华影的演员和员工电影协会旗下的电影公司都不会接收。

这就是要逼着上海电影圈子里的人站队了。

这一次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动真格的。

他在电影协会的会议上非常认真的下了死命令,三天之内还没有脱离华影的人,以后一旦华影倒台,这些人就不要想在上海从事电影方面的工作了。

有人私下里认为林子轩太霸道,已经超出正常商业竞争的范畴。

商场上一向讲究和气生财。如果彼此不是真的有深仇大恨,很少有这么死磕的。

但林子轩坚持己见,他要让张时川就算是有钱也找不到工作人员拍摄电影。

想想就知道,日本愿意出资金支持张时川拍摄电影,肯定是用来宣传和美化日本。

在这个年代,一旦牵涉到日本,就不再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了,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

在封杀令的威胁下,有些人退出了华影。对这些人林子轩不会让他们失业,明星电影公司全部接收,安排工作。

张时川只能以高薪利诱,才留住一部分贪婪的人员。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人不甘示弱,从国内调集了一批日本电影行业的从业者来到上海。

他们对张时川并不放心,只有他们自己人才能放心。张时川只是一个幌子,日本需要一个中国人来迷惑中国观众。

这是日本进军中国电影行业的第一步。

林子轩知道以后和这家中华电影公司有得斗争了。下一阶段恐怕就是争抢影院了。

这时候,赛珍珠从美国归来。

她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攻读英文系的硕士研究生。一年过去,她获得了硕士学位。

她的毕业论文是《论西方对中国生活和文明的影响》。

在美国期间,她还写了一篇小说叫做《一位中国女子说》,讲述了一对不同种族的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短篇小说发表在《亚洲》杂志上。

赛珍珠拿过来给林子轩看,期待得到点评。

她以往写的大多是一些生活随笔,记录对于中国的看法,或者是自传式的文字,讲述她的生活,这还是她第一次认真的创作小说。

按照她的说法,她的写作理念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生活。

“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得离奇而荒诞的著作,而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真实正确地出现。”

林子轩看了这篇小说后发现了中西方作家写作上的区别。

无论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多少年,她受到的教育还是西方式的教育,基督教深入她的内心深处,所以她的文章中带着基督教说教的意味。

而且,在中国她只是一个旁观者,有限度的参与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她看到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中国农民的实际想法,而是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

中西方文化的鸿沟不是那么容易抹平的。

那么问题来了。

同样是讲述中国农村题材的小说,为什么赛珍珠的小说美国人能够接受,而鲁讯小说的英译本在美国没有销量呢?

除了两位作家的国籍不同外,最大的区别就是两人的写作方式不同。

赛珍珠的写法更适合西方人阅读,中国读者读起来就像是翻译体小说一样。

在中国,面对中国读者,同样写的是中国农民,她的小说在深刻性上和鲁讯没法相比。

但在美国,面对美国读者,她的小说要比鲁讯的小说更容易被接受,更受到欢迎。

弄清楚这个问题,林子轩认为赛珍珠不需要改变自己的写作方式,而是应该继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