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 (第1/4页)

《中国报学史》史料丰富,却不够系统,研究的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理论性的东西。

戈公震接受了这些建议,他并没有学习过新闻理论,都是依靠自己不断的摸索。

和林晓玲交谈后,他决定前往西方各国一趟,抱着学习的态度考察各个国家的新闻行业,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经营报业的。

如此一来,林晓玲又变得无所事事了。

她除了加入了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外,再次陷入相亲的死循环之中。

作为哥哥,林子轩对此爱莫能助。

林晓玲这次来找哥哥是因为她又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创办一所教授新闻专业的学校。

这不是综合性的大学,而是类似于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机构,让中国的新闻记者和报刊编辑们接触到西方的新闻理论知识。

事实上,中国的报刊编辑和记者们基本上都不是专业出身。

在这个时代,报刊编辑和记者的入门门槛较低,只要认识字,先从报馆的校对工作做起,逐渐升职成编辑到主编,很少有人接受过新闻专业的教育。

以周瘦绢为例,他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了,作为文学青年进行写作和创办刊物。

就这样,一步步的成为了《申报》的编辑。

别看上海的报业发达,有上百种报纸同时发行,但上海的新闻专业是从1921年开始的。

1921年,隶属于美国圣公会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办新闻科,聘请《密勒氏评论报》主笔彼得森为教授。

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也是亚洲第一个新闻学系。

当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只有35人。

可以说,在此之前的中国报人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

林晓玲觉得上海新闻行业很多在职的编辑和记者没有时间进入专门的大学学习,那样太浪费时间,这种短期的培训班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培训班和夜校类似,讲求效率,应该会受到欢迎。

为此,她专门写了一份计划书,前期的准备工作较为简单,只要租一间教室,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就可以了。

招收的对象是有一定新闻行业从业经验的人员,两到三个月为一学期,一期30人左右。

林晓玲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很有自信。

她来找哥哥一方面是拉投资,另一方面是准备拿万象书局旗下的编辑和记者做实验。

免费为他们提供两个月的教育培训,看看效果如何。

这是为了打广告,这些人接受培训后会转告身边的人,从而在新闻行业树立良好的口碑。

到了第二期就开始收钱了。

林子轩看着这份周详的计划书,不由得感叹妹妹真的长大了,不再是只知道玩闹的孩子。

她的未来由她自己做主好了,能走到什么地步就看她的心有多大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四章 秘书

林子轩看着这份计划书,脑海里不由得冒出一个念头。

民国时期上大学花费太高,每年数百块大洋的学费不是谁都能负担起的,只有家境较为优渥的学生才能入学,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但教育不一定只有上大学一条路。

他想到了后世的技术学校和艺术学校,同样能培养人才。

黎锦挥的明月唱片公司下面就有音乐学校,明星电影公司旗下也有培养演员和电影幕后工作人员的戏剧学校,还有林晓玲设想的这个新闻媒体培训班。

它们的特点是都能在培训两到三个月后迅速的上岗工作。

对于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这就是职业教育。

林子轩意识到在这个时代进行职业教育更为必要,可以为社会快速的培养可用的人才,也能解决青年人的就业问题。

比如但杜予,家道中落,没钱上大学。

然而,他学了美术之后以画仕女月份牌和替报刊杂志画封面、插图为生,现在更是成了大导演,还和大明星殷明竹结婚了。

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所以说,人生不在于起点有多低,而是看有没有一直朝上走的毅力。

林子轩想要给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另一条出路,他想办一所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校。

这所学校暂时设立音乐、电影、新闻和金融专业,以后看社会需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