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 (第1/4页)

ψ枘诱哂兄�4笏纬�⒅�冢�衙饬降持���浞ㄕ咚当浞ㄊ牵�侵�呶奖浞ǚ牵��砸皇恰1菹滤淙惶熳荽厦鳎�嗖幻庥衅�胖�АL扔惺�耍�辉诔�⒅�校�辉诹降持�冢�圆菝裰�矸莨鄄斐��檬В�洗锾齑希���兄罹�戎�菹履苤贝锵虑椋�蛄降辰圆桓倚橥�贪��时菹掠屑嫣��鳌S郑�忌砦薰倬簦�诹降辰晕匏�螅�诹降辰晕匏�剑�家嗖桓乙槁酃�洌�吭乱徽郏�宦凼芯��牛��菹轮��慷�眩�绱艘嗖晃ス胖疲�币⑺粗�溃�闶巧揭安菝瘢�嗫上蛱熳咏糙桑�袢罩�郏�亲啡��欧纾��富实鄢梢⑺匆病!�

虽然这些话并无文采,但是却也易懂。大臣们倒也并不认真阻拦,说白我不过是想做个不想要官职的御史罢了,又有什么好阻止的呢?

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却至关重要。我现在的态势,一方面很想涉及到政治当中,来影响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也很知道此时的政局完全是个油锅,我很怕把自己给烫着了。有了这样一个超然的身份,我就既能影响到皇帝的决策,又避开了新旧的党争。而且我不要官职的令名,会让我得到更多的舆论加分,我的清名又反过来让我的进言更有影响力。

“熙宁三年……赐布衣石越进士及第,翰林学士……”——史官们如此记载着当天发生的事情。(注:北宋简拔人才,并不拘束,由布衣而为重臣近臣,史不绝书。)

“白衣御史”石越能给想有所作为的年轻皇帝多大的影响,即便我来自未来,也是不能预知的。但是皇帝的恩典却给了我生意上极大的方便。

汴京民智印书馆的印书坊放在了郊区,有宋文风之盛,使得各种书籍的销量相当之大,而其利润更属可观。仅仅半年时间,我的印书坊就雇用了数千名印书工,几乎垄断了境内所有的印书业。印书馆扩张的速度也是惊人的,我在青州(济南)、京兆府(西安)、江宁(南京)、成都、鄂州(武汉)、杭州开了六个分局,并且首次向尚且活着的文人支付象征性的稿费(精致的物品加少量的钱),进一步博得他们的好感。

印书馆的业务也开始全面扩张,不仅仅是经史子集、诗词曲赋、蒙学读物,我也特意请人把坊间评书整理成小册子出版,结果果然颇爱欢迎。另一方面,我利用自己的超然身份,并通过太学的学生们,请来了一些在自然科学方面颇有研究的学者,请他们写一些通俗的小册子出版。对于《齐民要术》、《九章算术》这样的古籍,我更加是不遗余力。书籍的价格很便宜,一般十几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本,小册子只要几文,一般的印书坊根本无法和我竞争,等待他们的,要么改行,要么被吞并。不过这个时代的人,对于被我较文明的吞并,似乎并不反感。

当然我也很明白这里面其实有人是想来偷艺的,我却并不因为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用那些旧的行规进行限制,我并不想一直垄断印书业,我只是想通过这种刺激,让有能力者偷学到我的技术,和我进行更激烈的竞争。可惜的是我那些掌柜们似乎不太能理解我的想法,所以第一家采用新式印书技术和我竞争的印书坊,竟然在两年后才出现。

这其间我冒了一定的风险,轻轻的拍了拍相公王安石的马屁——我把他1059年写的《上宗仁皇帝言事书》印了一万册免费赠出。我知道如王安石这样的人物,是不可能受贿的,而和他交游过密,只怕会招致旧党的痛恨,而不理他,又怎么也说不过去,那就找他最痒的地方下手吧。

只是这个王相公也真是够书生气,做为了赞赏的表示,居然只是送了把他写诗的扇子给我!简直让人觉得这家伙太抠门了。

耶诞1070年,我的生活主要就是印书馆的工作。这个印书馆能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我所不能预测的,但是我知道在书籍价格下降,印刷更加方便的时代,文明更容易保存和传播,则是毫无疑问的。比较直接的影响,则是我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书商,而且我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汴京城里较为富有的人之一。而新技术的直接发明者,李三朴和赵树福也成为了我印书业的代理人,这两个人比较让我喜欢的是,他们并不是把钱看得很轻,但是也不把钱看成很重。而且他们似乎很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未来依附到了我的身上……(这一点,我是在放心的同时也感到悲哀的。)

做为印书馆的社长和总编,袁枢和郭泰都来自太学,这最后也成为汴京民智印书馆的传统,每一届的社长和总编,都是太学生,当他们考取功名担任官职后,就会自动卸任,另荐贤才来接替。之所以请毫无名望的学生们来担任这样重要的职务,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