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部分 (第1/4页)

李宗仁接过扫了一眼,放在桌面上,淡淡一笑:“看了,不但看了《东方新闻报》和《羊城晚报》连续两天的大篇幅报道,还找来租界英国人的报纸翻译过来。真没想到啊,这老蒋竟然连自己麾下第一功臣都容不下,真***见鬼了。任公,你的世侄了不得啊!这年轻人心机也够深的,不动则已,动起来招招打在老蒋的七寸上,可比我们当年强多了,真是后生可畏!”

“说起来老蒋和安毅之间不但有师徒名分,还多了一层干女婿的关系,八年来对老蒋言听计从,忠心耿耿,不但流血流汗,还大把大把地出钱为老蒋解困,从没听他有过半句怨言,连我们在一旁看着都眼红了,可不知道老蒋吃错了什么'药',竟然自断臂膀,实在难以想象,看来真的应了江湖中传说的那句话,安毅那小子功高震主了。”白崇禧非常感慨。

众人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唯独黄绍一脸苦楚,夹起颗花生米扔进嘴里。

李济深见黄绍沉默不语,笑着问道:“季宽,你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明摆着中央有人要暗算安老弟,而且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削弱,就连安老弟的盟友湘西的四十四军也一块儿被连累了,否则以安老弟的好脾气,断不会用这么激烈的手段,连续出招反击。”黄绍愤愤不平地说道。

李宗仁和白崇禧会意一笑,李济深却很吃惊:“季宽,你什么时候和那小子称兄道弟了?”

黄绍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说小弟刚从南洋回来到达杭州的那天,就在西湖上被安老弟灌醉的,此后就结下兄弟之缘了。看到众人都很感兴趣地望了过来,黄绍呼出口粗气,把自己如何与安毅认识、以及在南京、武汉、北平、保定相处的事情和盘托出,完了从口袋里掏出封信,递给李济深:

“小弟离开南京前,安老弟派专人送来这封信,委托小弟转交兄长。”

李济深接过信,疑'惑'地问道:“都这么多天了,你为何一直没拿出来啊?”

“原想离开之前交给兄长的,有些事情小弟不好参与。”黄绍说完抓起酒瓶,先给李宗仁斟满一杯,知道白崇禧不善饮也不管他,自顾自地满上一杯,端起来就向李宗仁敬酒:

“兄长,小弟敬你一杯,此番别离,下次见面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李宗仁想了想没说什么,端起杯轻轻一碰,仰头就干。

李济深打开信,看到竟是电文纸译出的内容,字体虽然端正清晰,但是字形太小看不清楚,连忙起身去找眼镜。

白崇禧微微一笑:“季宽兄,七天前有一百三十余名容县籍年轻人包了一条汽船,从梧州一直开到南宁,被我们的江防大队拦下来检查,当日小弟正好到码头乘船赶来广州,看到争执就问了一下,结果江防团的弟兄把两个领头的年轻人带了过来,小弟立即认出其中一个是刘允旗,记起他曾经担任过你的卫队排长,问他去哪儿?他说要上贵州……小弟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也就没有再问什么,让他们乘船逆流而上了。”

黄绍非常惊讶:“那小子怎么会回广西的?前一段时间,几个族中弟子到南京来找我,说是在家里闲得卵泡都出汗了,想找点儿事情做,我想来想去无处安置,便把他们三个介绍到安老弟的川南士官学校,让他们学些东西,以后也好有一技在身……照理说这会儿他们应该在叙府才对,怎么会回广西老家的,而且还带上一百多人?”

白崇禧知道黄绍从未对自己和李宗仁说过谎,听完黄绍的话,心里略作思考,也就释然了:

“要是小弟估计不错的话,很可能是安毅的主意。小弟听麾下师长陈志标说过,安毅这人非常够朋友,总能为自己弟兄做些想到而做不到的事情。传言云南的朱益之、黔西的石珍每年都会送一百人到安毅麾下进修,季宽兄推荐族中弟子三人未免太少了些,估计安毅是帮你这个大哥多培养些人才吧,现在倭寇窥视国事艰难,总有一天会用得着的,对吧?”

白崇禧颇有深意的一席话,让黄绍非常尴尬,意思是说安毅帮你想到前头去了,哪一天你东山再起登高一呼,就不愁手里没有人才了。

李宗仁看到黄绍一脸尴尬之'色',摇头莞尔一笑,挺感兴趣地问道:“季宽,这半年来军界有个传言,说是安毅的川南士官学校在很多专业上,已经远远地走在了黄埔前面,这话你如何看?”

黄绍幽幽一叹:“怎么说呢?我说件事吧,大家都知道中央军的军事总顾问德国人魏采儿吧?”

白崇禧点点头:“这是个能人啊……从中原大战到刚结束的华北抗战,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