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 (第1/4页)

完,我就立即着手生产著片的事儿。生产著片可是一笔大生意,利润惊人,你该不会想把它转给别人吧?”。

孙元起刮了刮她的小鼻子:“你都想哪儿去啦!我只是想问你”如果你准备生产著片,那土豆削皮机请人设计了么?”。

错怪了丈夫,莉莉丝觉得怪不好意思的,便朝孙元起怀里缩了缩:“还没有呢。怎么,你要弃人家?”。

孙元点头:“我倒有个大致思路,只是无fǎ付诸实践。眼下武昌正好有一所工艺学堂,里面的学生动手能力不错。我希望你能投点钱给学校,然后组织学生来研发。等出来结果,由你拿去美囯申请专利,如何?…”

平常大家去土豆片,都是用dāo来削,或者用瓶盖什么的来刮。等需要大规模给土豆去皮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陷入xi惯性思维的误区:应该用什么dāo或者工具来削皮呢?土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要研究如何削皮,真还没有什么fǎ子。事实上,真正的土豆削皮机,正确称呼应该是“土豆磨皮挺。,是用钢丝球之类的刷子,与快速运动中的土豆发生摩擦,从而去掉表层的薄皮,获得完整去皮后的土豆。只要想到这一层,后面实现起来就简单多了。

莉莉丝道:“好啊,大概要多少钱?”。

孙元起心里盘算了一下:“你先付两万美金,我让他们研制土豆削皮机。等你申请专利后,你再付四万美金,争取把从土豆清洗到最后著片封装的整个liu水线都研发出来。”。(未完待续。

一四五、金石刻画臣能为

� �总体来看,从古至今,科学的各学科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是在十六、十七世纪之间,以牛顿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在此之前,科学的发展主要依靠经验总结和个人感悟,每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个人主观思想融入其中,科学中感性成分更多一些,在充分展现哲学思辨的同时,也导致科学与神学的界限非常模糊。

牛顿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把科学的根基牢牢地奠定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公式归纳上,使得科学与神学界限分明。正如诗人亚历山�波普为牛顿写的这段墓志铭:

自然与自然的定律,

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来吧!”。

于是,一切变为光明。

以数学的进入和广泛应用、定量的开展和观察记录的流行、实验和假说的广泛发展为标志,科学领域的各学科迅速摆脱愚昧的迷雾,进入了理性的实验分析阶段。借助这股东风,科学家们在学术研究领域内驰骋纵横、开疆扩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到了十九世纪,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各主要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已经告竣,初步实现了科学化。这时候,研究人员信心满满地展望未来:将来的工作,就是修修补补的零碎活儿啦!同时代的学生后辈,则如听闻父亲排力二世在外攻城略地的亚历山大,心里充满蛋疼般的忧郁:既然前辈们已经快要征服了世界,那我将来还能做此什么?

为了不让人类修出巴别塔,上帝决定派出几位捣乱的天才:先是罗巴切夫斯基、黎曼,他们分别创立自己的非欧几何,把科学大厦原本结实的地基掏空了一大块:随后,原本打算维修大厦的普朗克,不小心把承重墙给拆了。一时间,整座大厦摇摇欲坠。

这个时候,科学界有两种声音:一个是由正统的科学家发出的,他们要求立即停止对大厦的所有不利举动,大家齐心协力,把窟窿填上、把漏洞补好,这座大厦还能住人:另一种声音则是由唯恐天下不乱的后生们喊出来的,既然大厦将倾,那就索性拆掉,正好给我们这些小年轻找些活儿干!

就在两伙人打嘴仗忙得不亦乐乎的间隙,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有一位不务正业的公务员正闲得无事,也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冲着这座危房踹了几脚!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5月,他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

最初,正统科学家还嘲笑这个愣头青是“蝼蚁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谁知几脚之后,原本宏伟高耸的科学大厦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真的倾塌了!正统科学家捶胸顿足、以头抢地,在一旁看热闹的小年轻们则乐不可支1早已拾起掉落的砖头瓦片,飞快地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