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1/4页)

“湖北教育能有今日,都是中堂大人的功劳,下官不敢掠美。”孙元起连忙谦让道。

又说了几句闲话,孙元起才起身告辞。张之洞和荣庆见他确实车马劳顿、精力不济,也没有过多挽留。

出了门孙元起又赶往廉子胡司。一别大半年,也不知道老大人最近身体如何。在旅途中还颇为惦记。刚进胡同口,就看见孙多男、孙多益、孙多士、孙多烩等少年叶叶呼呼地往外走,勾肩搭背、挤眉弄眼乃是少不了的。逮眼看见孙元起,都吓了一大跳,赶紧规规矩矩站好鞠躬请安:“先生好!”…;

按照道理,这几个都还是自己的弟弟。不过从小开始,就在手底下读书,一晃眼过去七八年。在他们眼中自己更多时候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老大人也时常命令自己严加管教,这些平日在学校也是无法无天的主儿独独见了孙元起,就好比老鼠见猫,腿肚子都打转。

“你们这是干什么去?”孙元起老师做久了,一说话就是这味儿。

几个人支支吾吾半天,孙多烩才仗着胆子说道:“回先生活,我们想出去买点年货…………”

孙多烩出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是老大人第四个孙子,倒有此老成之气。

孙元点头,才想到明天是除夕,而且这也不是在学校,似乎不需要摆出师长的面孔,便笑着朝他们挥挥手:“你们去玩吧!”

几个少年如蒙大赦。

到了孙府门外,早有几个仆人迎上来:“侄少爷,您可来了,这些天老太爷一直念叨您呢!”

在孙府上,老大人辈分最高,被仆人们尊称为“老太爷”:孙传桨这些“传“字辈的子侄,统称为“老爷”:至于自己和那些“多“字辈的第三代,即便三、四十岁,有了儿子,依然只能被称作“少爷”。

“叔祖父他老人家最近身体如何?”孙元起一边往院子里走,一边问前面领路的那个仆人。

“老太爷身体还算康健。前些日子偶感风寒,便一直请假在家将养,近来已经平复,只是冬天天冷,不太敢出来走动。”仆人恭敬地答道。

掀开厚重的棉布门帘,踏进书房,一股热浪夹杂着木炭味便扑面而来,也不知这小小的屋子里到底放了几个火盆。老大人坐在太师椅中,身上盖着厚厚的毛毯,想来正在打盹。老年人都这样,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听闻门响,这才微微睁开眼,看了过来。

“叔祖父!”孙元起连忙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给他磕了几个头。

“百熙,是你么?”老大人一喜,就想站起身来。只是年老体衰,加上坐得久了,哪里坐得起来?

孙元起鼻子一酸,连忙抢上前去,扶住老大人:“叔祖父,是我!“

“呵呵,老了就不中用了,站都站不起来咯。”老大人有些无奈地摇摇头,“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句话差点没把孙元起的眼泪给撵出来。想想十年前在马神庙初次见面的时候,老大人是何等翼标!现在却衰惫如此,着实让孙元起兴叹。

孙元起连忙强笑着劝慰道:“叔祖父身体还硬朗得很呢!等天气暖和了,调养一番,还能去马神庙看看。没准儿还能再捡一个侄孙回来呢!”(

一八四、日下声交失马翁

老大人闻言也是微微一笑,然后用已经老花浑浊的眼睛打量了一番:“你是刚回北京吧?不少字”

“嗯”孙元起点点头,仔细给老大人掖好毛毯。老年人的身体很娇气,稍微冒点风,都是件不得了的大事。

“今天学部衙门应该还没封篆吧?不少字你去销假了么?”老大人继续问道。

“没有封篆。我去销假的时候,南皮中堂和荣尚书都在。”

“如果老夫没记错的话,你这一次出洋,可比假期多了十多天。他们怎么说?”

“我也问了,他们倒没说什么,只说不妨事。”孙元起恭敬地答道。

老大人沉思了片刻,然后用枯瘦的手指示意道:“百熙,趁着今天衙门都还办公,你赶紧写个自请处分的折子,递进宫里头。”

“……”犯了错写自请处分的折子,类似于后世的检讨书,这规矩孙元起懂,而且对老大人的指示也不想违逆,只是有些不解,“大过年的,给宫里送这种折子,会不会——?”

如今慈禧老奶奶喜怒无常是众所周知的秘密,这大过年的给她添堵,谁知道会不会惹来祸端?

“不会”老大人的语气非常肯定,“太后对你还是很看重的,这点小事根本不算什么。你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