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 (第1/4页)

吕碧城来访,孙元起只以为她是来探亲,顺便过来交流办学经验,并没有太当回事。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跟自己完全是关羽战秦琼。

第二天上午,孙元起坐在办公室里正在改论文,严复笑容满面走了进来,还未寒暄,他便问道:“百熙,你昨天见了吕碧城了吧?”

孙元起起身给严复倒茶,随口答道:“是啊,见了。”

“感觉怎么样?”严复紧盯着孙元起。

“感觉挺好呀。景惠说她是个大才女,这可是我第一次见识大清的才女!”孙元起心道:她是你的学生,我能说不好么?

严复一脸兴奋:“是不是觉得碧城姿容优雅,蕙质兰心?”

孙元起觉得严复的语气有些奇怪:怎么感觉像个安利推销员啊?纟

二一六、知汝远来应有意

“这个真没太注意,”在没摸清情况的时候,孙元起决定先虚与委蛇,“几道先生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除了懂点物理,其他东西一窍不通,哪里知道什么叫蕙质兰心?”

严复睃了孙元起一眼:“如果你都自称一窍不通,那天下千万学子天天学习你编写的教材,他们又当如何自处?”

孙元起“嘿嘿”笑了几声,并不说话。

严复突然叹了口气:“碧城其实是个可怜人。”

孙元起捧起茶杯,准备听严复痛陈吕家血泪史。

果然不出所料,严复开始:“碧城的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与诗人樊樊山(增祥)有同年之谊,曾任山西学政。卸任后,回到安徽故里闲居,家有藏书3万卷,说来也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在碧城13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

“吕凤岐有两男四女,但两个儿子都先后因病夭折。在他猝死后,家里竟没有男丁继承家产,族人为了霸占财产,便把吕氏母女赶回了娘家。吕家本是当地大族,加上吕凤岐早年科举及第,上门结亲之人甚多。所以碧城在很小的时候,就和一户汪姓人家订了婚。谁知家道中落后,汪家也借故退婚。这给碧城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后来碧城离家出走,到我创办的女学中就读。她天赋极高,举凡诗文、丹青、篆刻、音律,无不精通,常有诗词见诸报章,很快便名扬津门。李合肥(李鸿章)、袁项城等人的子侄对她推崇备至·纷纷投诗迎合,但碧城均视之如土鸡瓦狗,根本不放在眼里。碧城自恃才学,认为天下可称许的男子不多。一来二去,眼下她已经二十有七,却依然待字闺中。”

孙元起心道:看来挑三拣四、自恃清高是成为大龄剩女的不二法门·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严复接着说道:“碧城算是我的半个学生·古人有云:‘师者如父。,碧城少年丧父,后来又离家出走,婚姻大事我自然要替她擘画一二。很早以前,我就一次地劝过她·要她不必在诗词上太过用功,应该早些挑个佳婿。她一再推脱,总说没遇到合适的。什么叫合适?一见钟情·那是小说戏曲里编来哄人的。包容谦让,才是夫妻之道。

天下哪有生下来就适合做夫妻的道理?”

孙元起对严复这几句话非常赞同,不觉连连点头。

看来吕碧城此次前来·确实是严复相邀不假,但严复相邀的目的,却是要让吕碧城相亲。当然,这一点吕碧城自己也知道,只是她不会和孙元起说起。

严复又道:“俗话说:‘天妒英才。,有文学天赋的才子往往不是命运坎坷就是英年早逝,而女子尤其如此,像鱼玄机、薛涛、李清照·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碧城再不嫁人,只怕后半生会有无数磨难。”

孙元起觉得婚姻大事是个人的抉择·他人还真不好干涉。说句不中听的话:你怎么知道人家结婚之后会少些磨难?没准人家吕碧城是百合向,你拉郎配给她找个相公,说不定让她后半生更痛苦呢!

当下孙元起问道:“那几道先生准备怎么做?在经世大学给吕姑娘找一个?”

严复摇摇头:“普通人是很难入碧城法眼的,要不然她也不会至今云英未嫁。”

孙元起笑道:“吕姑娘的眼界得有多高?我们经世大学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筛选来的金豆豆,谁没有几把刷子?精通琴棋书画的青年才俊也是摩肩如云、挥汗成雨,难道他们都不入法眼?你也劝劝吕姑娘,不要要求太苛刻。…;

“要知道,精通诗词的不一定家财万贯,

“精通诗词又家财万贯的不一定有权有势,

“精通诗词又家财万贯、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