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 (第1/4页)

“而孙百熙呢,则从里面舀一勺水出来,放在显微镜下仔细分析·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挑出来研究,于是就有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史、经济史、政治制度史······就好比有个美人,你把她皮肉筋骨血、心肝脾肺肾都分别掏出来研究·研究得再精熟又有什么用?她还是那个明媚照人、活蹦乱跳的女子么?”…;

章太炎对孙元起的批判,涉及到传统学问与现代学科之间的消耗性转换,别说杨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世界上也没人能给出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

章太炎接着说道:“在我看来,经世大学对国学的研究已经走入了歧途,不仅方法不对,取材也大有问题。

他们视如珍宝的安阳甲骨、敦煌遗书都是些什么东西啊?

“安阳甲骨,显然是无良古董商人故意作伪,欺骗世人的!道理很简单:首先,历朝经史典籍都没有记载甲骨刻文的事情;其次·在甲骨上刻字容易作伪,最值得怀疑;第三,龟甲是速朽之物,不能长久,怎么可能埋在地下三千多年不腐烂?既然甲骨是假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至于敦煌遗书·我在日本倒是见过几卷,确为两宋以前的遗物。但这些纸片都是当时人污损丢弃的无用之物,多半为佛经、道藏,没什么值得稀奇的。放着存世的煌煌巨著不研究,反而钻到故纸堆里,这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杨度怕他长篇大论,连忙打断:“如果在下没猜错的话,先生佩服却不赞同的另外一个人应该是孙中山吧?”

章太炎点点头:“不错!孙中山少有大志,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波海内外近二十年,数次为清廷所通缉捉舀,依然不改初衷。现在能有如此局面,半数为孙中山宣传、联络所致。如此大丈夫,章某自然佩服得紧!”

杨度问到:“那你不赞同他什么?”

章太炎喝了口茶,才慢慢说道:“首先,孙中山有些言过其实。当然,革命之初需要先行者大力鼓动,形势所迫,说些大话自然没有问题。现在革命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同志之间应该坦诚相待,才能和衷共济万众一心,以期早日成功。如果还是大言炎炎,空发议论,却不相宜了。”

杨度点点头:不分场合乱放嘴炮,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

“章某认为,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革命者应当重然诺,轻死生;重节气,轻财色。没有道德之人,不配参与到革命中来。但孙中山在小节上也有很多可以商榷之处,比如公私财物不分、男女关系不检点等。这些虽然是小事、私德,却很影响同志之间的团结,乃至影响革命团体的声誉,怎么能知错不改呢?”章太炎说到这里有些愤愤然。

杨度对此大不以为然,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些细节都是无关大局的。孙中山虽然萝莉控,这又怎么了?曹操、曹丕父子还是人妻控呢!汉高祖刘邦更是男女通吃。人家不是照样登基做皇帝?于是在脑海里给章太炎贴上三个大大的标签:名士!学者!文人!

这种人用来做招牌撑门面还行,指望他们造反成功,猴子早过火焰山了!

想到这里,杨度从怀里掏出支票夹,给章太炎写了张一万美金的支票递过去:“章先生,孙百熙很景仰你在国学方面的成就,知道革命即将成功,所以委托在下前来邀请,希望您以后有空一定到经世大学讲学,也好纠正经世大学在国学认识方面的诸多过错,免得谬种流传。”

章太炎倒没有意外:“孙百熙倒是够诚心的。七八年前经世大学刚成立的时候,他就写信邀请我到学校任教,只是当时我正和保皇派笔战,不想去死气沉沉的京师。没想到过了那么长时间,他居然一直没有忘了章某。呵呵,章某不是诸葛亮,不用三顾茅庐,这份邀请我记下了,等革命成功,章某一定会去经世大学拜访诸位高贤!”…;

杨度长吁一口气:只要把剩下的四万美金直接捐给孙中山,这趟行程就完满了。

在19no年初,尽管距离辛亥革命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后世看来,已经是胜利在望。但对内外交困的同盟会来说,却湣�鹱叩搅松角钏�〉木车亍�

从外部环境来说,清政府不甘心就此沉沦,在各种势力推动下开始了立宪进程。首先是1906年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在那之后又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比如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九年筹备清单;1909年成立各省咨议局,选举议长等等,都让人以为朝廷开始励精图治。国内外很多华人也认为,清政府尚未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