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 (第1/4页)

郑�匆丫�诤晡袄锻忌先飨录傅伟�鄣哪��U嬲�苯拥贾麓笄宓酃�裁鸬牡谝徽哦嗝着倒桥疲�嵩诹�碌纳虾:淙坏瓜隆�

风起青萍之末,引发大风的这片青萍名叫橡胶,上海人则它为橡皮。

有人曾说过:人类史,就是材料科学的发展史。这话非常有道理,石头、青铜、钢铁、硅,正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四个脚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界的新星是橡胶。

橡胶树生长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当地土著很早就发现割破树皮会流出粘液,只是用处了了,认识也就到此为止。随着殖民者侵入此地,橡胶树逐渐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并很快发现橡胶具有的重要性能,这些性能可以广泛应用在防雨、密闭、减震等方面。胶鞋、雨衣、轮胎、活塞……一系列橡胶制品问世后,橡胶的需求量也开始急剧增加。但橡胶只能通过提炼橡胶树汁得到,受到生长周期、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约,橡胶生产规模短时间内无法扩大,注定在一定时期内橡胶价格会持续走高。

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国际金融资本纷纷在适合橡胶生长的东南亚地区设立橡胶公司,而总部则设在上海,以便从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融资。仅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几个月里,东南亚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就有122家,其中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上海,其中不少是专门骗钱的皮包公司。

总部设立在上海的橡胶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上海的橡胶股票也大受欢迎。一家名叫“地傍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为每股25两白银,一个多月后就涨到了50两白银。…;

周围人的一夜暴富,激起了人们的投机**。上海富人们唯恐失去大好的发财机会,纷纷抢购橡胶股票。一些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想发点洋财,手里又没有现钱,甚至换首饰、卖钻戒去转买股票。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本来,孙元起对此事并不太上心,只是自己以后和吉米他们合作生产汽车,那么会用到轮胎,见天然橡胶价格急剧上涨,便从科研人员惯有的思维出发,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问题:橡胶能不能人工合成?

很快,人工合成橡胶成为化学系的重点研究课题。

到了1910年3、4月间,上海橡胶股票的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各大报纸上炒得沸沸扬扬。孙元起终于开始担心起来。

清末股市的情况,孙元起不了解,但一百年后中国股市的情况还算有点耳闻。众所周知,中国股市是全球最诡异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成绩斐然,股市却是熊成一片。其间横行着政府的行政干预、庄家的暗箱操作、大股东的内幕交易、金融大鳄的呼风唤雨,根本无法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挂钩。

再者,物极必反也是自然之理。国外纳斯达克的事儿太远,暂且不论,单说孙元起亲身经历的07、08年股灾:沪股指数先从2000多点一路涨到6000点,无数人欢欣鼓舞,以为中国股市的春天终于来了。谁知这不是春天,而是严冬来临前的回暖,接下来就是腰斩再腰斩,一路跌到1700点,跌得股民脸都绿了,跳楼自杀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托尼、莉莉丝兄妹俩的产业大半在上海,也不知道他们卷进去没有。要知道眼下经世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他们产业的利润。要是他们垮了,经世大学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事在电话、电报里也说不清,当下孙元起连着拍了数封电报,催他俩火速进京。

托尼兄妹接到电报,也不知北京发生什么大事,只得赶紧撇下手中的活儿,直奔北京。

刚一见面,孙元起就直奔主题:“托尼、莉莉丝,你们都买橡胶股票了么?”

托尼有些疑惑:“约翰逊,你叫我们来,就是问这个问题?还是你也想买一点?”

莉莉丝倒是很干脆:“买了一点。最近几个月橡胶股票非常看好,就用手头资金买了一点,收益很不错呢!”

孙元起严肃地说道:“如果没买,那是最好。如果买了,赶紧脱手!”

莉莉丝对孙元起的意见还是非常尊重的,见孙元起态度坚决,便立马应允道:“好的,我一回上海,就把手里所有的橡胶股票全部抛售掉!”

托尼一愣:“约翰逊,你得到什么消息了?”

他可是动用了集团大量流动资金来购买橡胶股票,要有个闪失,只怕会伤筋动骨。在托尼看来,孙元起不仅是政府高官,还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