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部分 (第1/4页)

“再比如调整军事机构,大总统府的军事处由北洋系把持,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总长也是袁项城的嫡系,那么参谋总长必须是我们同盟会的人。

“如果要更新军队编制,那好,我们就在参议院的监督下,不分东西南北,按照省份平均给予军队编制。

“想要解散冗余军队。也行。现在全国有120多万兵员,其中北洋系60万人,我们同盟会35万人。你们新中国党10万人,其他部队15万人。咱们就按照比例来裁撤,由三方组成委员会监督执行,从兵员最多的北洋系开始!

“至于停止购运枪械,必须在停运之前,根据全**队编制,由陆军部、海军部统一配齐军械。如果哪项袁项城不同意。哪项就作废。孙总长以为如何?”

孙元起觉得宋教仁有些强词夺理,甚至是强人所难。

比如不分东西南北,按照省份平均给予军队编制。兵力布局能这样均匀地撒胡椒面么?像京畿之地。除了要留足拱卫部队,还必须时刻应对近在咫尺的日、俄两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没有重兵坐镇是不行的。而江浙赣皖等省,军队除了弹压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国防压力。

至于在武器停运之前。由陆军部、海军部统一配齐军械,那就近乎扯淡了!说是厘清军务以削减军费开支、减轻财政负担,像宋教仁这么一说,不仅南方同盟会实力逆势上涨,军费也要随之暴增。你们真当袁大头是冤大头么?

孙元起不置可否道:“在下只是支持厘清军务,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就看诸位在国务会议上斗智斗勇了。只要能削减军费开支、减轻财政负担,并且能让袁大总统同意。孙某便没有什么太大意见。反正我们川、陕、甘、晋四省只有不到十万军队,总不至于把我们裁撤到一个不剩吧?”

宋教仁起身冲孙元起微微鞠躬:“感谢孙先生对同盟会的鼎力支持。宋某在此先行谢过!”

送走宋教仁后,孙元起一个人在书房里静坐片刻,回想刚才两人所言,突然想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宋教仁说他们有35万军队,如果此言不虚的话,那么同盟会是怎么养活这么多人的?

虽说孙元起一系地盘不如同盟会大,四川、陕西的赋税也不如江苏、广东等地丰厚,可是孙系的兵力也少,还不到同盟会的三分之一,而且孙元起有庞大的产业支撑。即便如此,这10万人马每月消耗的军费高达100万元,依然让孙元起肉痛不已。

那同盟会有何能耐解决如此数额庞大的军费?

纵使革命党人精神高尚不领军饷,但人吃马喂、枪支弹药、住宿行军、头疼发热等基本问题总要解决吧?即便同盟会每人花销的军费只有孙元起麾下士兵的一半,那每个月也至少需要175万元!想来这就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不停向外国借款,以及后来很快倒台的根本原因吧?

以前南京临时政府还在的时候,或许还有外国银行愿意做风险投资。现在已经人走茶凉,谁还愿意借款给同盟会去解决那35万人的吃穿住行?由此可见,厘清军务不仅是袁世凯的首要大事,也是同盟会的当务之急,因为两者都支撑不住庞大的军费消耗,随时可能财政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同盟会还敢向袁世凯叫板,它的底气在哪里呢?

孙元起觉得,这就像两个高手在比拼内力,双方都接近油尽灯枯,博的就是谁先撑不住,只不过北洋系和同盟会的内力是财政。关键同盟会上下有一股赤脚不怕穿鞋的光棍劲儿:反正现在国家大权掌握在你们北洋系手上,我们是在野党,事情闹大了百姓也骂不到我们头上。我们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你们却必须留下收拾烂摊子!

凭着这股不怕死的横劲儿,同盟会就有了向袁世凯叫板的底气。当然,如果能够共存的话,同盟会也不会傻呵呵地非要玉石俱碎。就比如刚才,别看宋教仁一上来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厘清军务,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幌子,目的是引出后面五个举措的修改版,并争取让新中国党站在他们一边。

同盟会的立场很明显:厘清军务?行!但关键是一不能让同盟会利益受损,二是刀山火海你们先上。

过了一日,按照唐绍仪定下的规矩,又是召开国务会议的日子。海内外关心中国政局的人士都在关心着这次会议,关注程度甚至不下于前天国务院的成立。

前天举行首次国务会议,先是司法总长王宠惠、农林总长宋教仁迟到,后又有内务总长赵秉钧不辞而别,已然给这届内阁增添了一层阴影。如果这次会议再出现什么差池,只怕这届内阁前途未卜,中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