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 (第1/4页)

是明目张胆的打崇祯的脸吗?而且,别的不说,每年几十万元的银子和几十万石粳米可是实打实的都进了崇祯的库房。

眼下正是要让卢象升出力的时候,而这个奴才高起潜竟然为了一己私怨而诋毁卢象升与李守汉,这如何让崇祯能够过得去?

正要发作,那边王承恩恰到好处的又给高起潜上了一把眼药。

“高公公,你如此对待李总督与卢大人。莫非你还记恨当日李总督见你胆怯不敢对东奴作战时愤然而申斥你的那几句言语?”

当年李守汉在追击出关的建奴至清水明月关时,见高起潜坐拥数万军马不敢有一矢对敌,眼睁睁的看着建奴带着劫掠来的财物人口大摇大摆的出关之后,愤然在关下松树上留下了一句话,“一个没卵子的领着一群没卵子的!”

这话,便将高起潜彻底得罪到了死。

今天遇到了这样的机会,高起潜这个本来就心胸不那么宽广的太监,岂能不给李守汉和卢象升使绊子?

但是,流年不利,此时崇祯正要用卢象升与李守汉二人。

“嘟!你这奴才!如何的肆意妄加评议大臣?到外面跪着去!”

高起潜被崇祯赶到院子里去罚跪。王承恩与王德化特意安排了两个小太监到外面伺候。实则就是监督这位高公公。

东暖阁内。君臣数人继续讨论眼前的军情。

“卢爱卿,若是檄调李爱卿所部兵马入卫勤王,这个,这个。”

崇祯有些踌躇。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措辞。他很清楚,对于李守汉这个表面上的自干五,若是不给他些好处,他是不会那么主动积极的带兵北上的。只是,眼下朝廷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赏赐给他?

封爵?不合适,上次赏赐了他亲王的部分仪仗,朝中大臣便颇有议论,碍着他斩首数千的战功上,这些人不好说什么。如今若是不曾进京便有封爵之赏,唯恐舆论物议。

“陛下,以臣与李大人交往,此人忠心为国勤于王事,又岂能以世俗眼光来评判?粮饷之事。想来李大人是会自备的。皇上只需考虑如何犒赏三军抚慰有功将士即可!”

犒赏?如今各处军马都把眼睛盯到了崇祯手中的那点钱粮上!纷纷伸手要钱要粮,打胜了,要犒赏,打败了要抚恤。每天各处兵马雪片般飞来的文书都是这一类。

崇祯手头积攒的那点钱,便随着这些文书又流淌了出去。如何找钱粮来犒赏南中军入卫将士?何况,这钱粮本身就是李家送给他朱由检的?

“陛下,以臣愚见,不如先行派遣天使往李大人处宣召其领兵入卫,至于说犒赏之事,可以慢慢统筹。”一旁半天轮不到他开口的陈新甲,终于抓到了发表意见的机会。

眼下军情如同野火,建奴正在四处劫掠州县,还是先把这能打得部队调来,将建奴赶出关外之后,再行细细筹措商议安顿犒赏之事。

去南中传旨,令李守汉再度带兵北上勤王,这个差使听上去不错。南中的繁华富庶,众人也是有所耳闻。而且照着大明官场的规矩和李守汉这几年的表现来看,无论是谁去宣召这道圣旨,程仪、路费之类合法的贿赂是少不了的。这一趟下来,至少可以弄个几万两银子回来。

但是,银子虽然白花花的很诱人,可是也有有命去花才是。

建奴的游骑不时的出没于京城畿辅各地,昨日更是攻克了通州的漕运码头张家湾,夺走了囤积在那里的五万石南漕粳米,数千建奴正在那里欢呼雀跃,往来搬运,这个时候往天津去,不是找死是什么?

既然文官不愿意去南中宣旨调李守汉入京勤王,那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了太监们的头上。

一番折冲纵横之后,崇祯力排众议,拍板决定,命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为宣旨太监往南中调李守汉入京勤王。随军回京时便是监军太监。

。。。。。。

仰望着马车顶棚上漂亮的花纹,王德化早已神游天外,一面是畅想着像当年的三宝太监一样建立功业,一面又担心未曾到通州便被建奴一刀砍了。那些京营兵马和锦衣旗校的战斗力他还是很清楚的,只怕对付京城中的流氓混混都未必能够完胜。

“公公请放心,外面除了您所带来的护卫,还有我隆盛行的二百保安,这些人都是从退役的兵士中选拔而来,虽不如公公手下精壮,但也可以与建奴周旋一二,以保护公公周全。”

说话的正是京城中隆盛行商号的田管事。

他负责带领二百商号的护卫护送王德化到天津上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