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部分 (第1/4页)

以贾诩的建议,下一步进攻的目标应当是江东。赤壁之战,刘胜孙败,无疑给一统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吴所倚仗者,不过就是强大的水军和长江天险,今刘泽已得荆州全境,与东吴共享长江之险,从荆州东略吴会,便有几条旱路可走,依靠靖军强大的步骑力量,长驱东进,足可以荡平东吴,坐拥江南半壁江山,拥有徐淮荆襄战略纵深,将来与曹操争雄天下,也完全有了坚实的后盾,足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而诸葛亮的建议则是西进巴蜀。江东孙权虽经历了赤壁之败,损失惨重,但孙家经营江东数载,树大根深,赤壁之败也仅是伤其筋未能动其骨,何况江南之地水网密布,尤其是吴会等地,被称之为水乡,若无强大的水军,靖军几乎是寸步难行,想要完全地击败孙权,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战争拖得越久,越对靖军不利。而巴蜀之地,号称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国富民殷,其主刘璋暗弱,不能自守,此时取益州,可以说是天赐良机。有川蜀做为根本,以汉中作为门户,便可走当年汉高祖刘邦取天下的道路,取关中出函谷,天下尽在其握。

帐下的谋士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贾诩的东进策略,一派支持诸葛亮的西进谋划,各是有理有据,争得是不亦乐乎。

无论是东进江东还是西进益州,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益州有山川之险,而江东有水乡地利,想要在短时间内拿下益州和江东似乎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旷日持久的大战,对于靖军而言,也是不堪承受之重。曹操的虎视眈眈,让刘泽认识到必须要建立一个大的纵深,才能保证将来和曹操的较量之中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和曹操的决战才是将来的重中之重,而这场决战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保证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刘泽必须要依靠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于是,刘泽抛出了另外一个计划,剑走偏锋,直指交州。(未完待续。。)

第573章 吴巨求救

刘泽向交州进军的计划一经提出,立刻遭受了几乎所有的谋士的一致反对,交州故然算是天下十三州之一,但地处蛮荒,人口稀少,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战略价值,而此时天下相争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刘泽舍中原腹地而出兵蛮夷之地,似乎于理不通。

对此刘泽早已打算,虽然交州偏僻,但交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人口稀少的问题可以用移民来解决,最为关键的是,刘泽急需要一个出海口,用来打通与罗马的交易通道。陆上的丝绸之路中断之后,刘泽一直想打通的就是海上的丝绸之路。徐州虽然也濒临大海,但从徐州下海的话,需要绕行整个的东海南海,航程太远,而交州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则是再合适不过了。打仗靠什么,自然得靠钱,没有庞大的经济基础,很难争取到战争的最后胜利。自董卓以来,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混战,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没有人就没有兵源,没有人就没有税赋,长期而庞大的战争需要源源不断的金钱来维持,一昧地盘剥民众来榨取军费,只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所以刘泽想到了对外贸易这条路。

原本刘泽就是搞经济的出身,黄巾之乱前,他就揽聚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而获得如此庞大财富的途径恰恰主要就是来自于对外贸易,所以刘泽迫切地需要占领交州,来打通海上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金元帝国。

有锦鹰卫情报机构的存在。刘泽虽未亲历交州,对交州的状况也是了解的一情二楚,以交州目前的兵力和实力,靖军根本就不需要派再多的兵马过去,只要十万人马,足可以横扫整个儿的交州,相比于有山川之险的益州和水网密布的江东,拿下交州可谓是轻而易举。何况交州既可以轻取,也必定不会耽搁很多的时间,平定交州之后。抽调出兵马来。依旧可以继续在中原争霸。

最终刘泽说服了众谋士,大家一致同意首先进兵交州。

无巧不成书,就在刘泽调兵遣将,准备向交州进军之时。苍梧太守吴巨传来了求救文书。

董卓造逆天下大乱之时。做为一方乐土的交州也并不曾安宁。朝庭委派的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交州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当时的朝庭对中原天下都丧失了统治权,何况是边远偏僻的交州。交州的政局进入了半真空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交趾的士家趁势而登上了交州的政治舞台。

士家原本不是交州的土著势力,前汉王莽时,士家祖先为了避祸,从孔子出生的鲁地迁移到了交州,开枝散叶,传到士燮这一辈,士家在交州已是数一数二的望族了。士燮年轻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