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1/4页)

的官派留学生涯(6)。

阳光灿烂,几只雪白的海鸥在桅杆和少年们头顶翩然盘旋。

“呜~~~”

第二遍汽笛拉响,两人不约而同收回目光,相对而视。

“我路过上海时得知,你走后不到一个月,南京军几十万人就围住了上海,清军和洋人跟他们打了几仗,好像都没占到便宜,”容闳顿一顿,续道:“听华若汀说,李秀成并非真的回去度岁,而是发现永昌徐氏他们私通朝廷,想在年关发难,于是借度岁为名杀了他们个冷不防,如今徐六被抓,永昌也烧成一片瓦砾了。”

“唉!”王韬苦笑一声:“造化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不后悔离开长毛。”

“那么你后悔当初留在苏州么?”

王韬不答,锐利的目光紧盯容闳双眼:

“你呢?你去过金陵城,待了那么长时间,还献过时务策,你后悔么?”

“不悔。”容闳坚定地摇摇头:“中国的确到了不变革不行的地步了,只可惜,南京那些人并未找到正确的道路。”

“那么你找到了么?”

“没有,我也没有,”容闳神色变得庄重起来:“正因为没有我才要带着这些孩子出洋,我打算用心去找这条道路,如果我没找到,还有孩子们。”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

“达萌,你真的不打算跟我一起去?”

“不去,”王韬笑了笑:“不但不去,如果可能,我还想早些回内地去,那条路你没找到,我也没找到,不过我总觉得,中国人要走的路,终究还得在中国多找找。”

“达萌兄……”

容闳还待再劝,却被王韬打断了:

“你我弟兄一个在外洋找,一个在内地找,这不比两人都往一处较劲来得更保险么?”

开船了。

送行的人群随着船行的方向奔跑着,不住挥舞着手臂和绢帕,哭泣声此起彼伏,不时从人群中响起,风涛不测,万里艰难,此一别,竟不知何年何月方是重逢日了。

王韬站在高处,眺望着渐行渐远的轮船。最初是王韬,然后是桅杆和整只船,都渐渐化作沧海之一粟。

阳光灿烂地照耀在海面上,白浪起伏,金碧万顷,恍惚间仿佛无数阡陌,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纵横交错一般。

(完)

注释:

1、清代江苏巡抚不驻省城,而立衙署于苏州;

2、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穿全绿色军服;

3、曾大人:清已革福建水师提督曾秉忠,时为上海清军水师主将;

4、陈平去楚归汉,而且有“盗嫂”的恶名;马援在投奔东汉光武帝前先侍隗嚣,后曾受隗嚣派遣相继出使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和刘秀,最后背叛隗嚣并帮助光武帝消灭了他的势力,他们两人都被当作功名之士的典范;

5、钱东平名江,浙江长兴人,曾入林则徐幕府,鸦片战争后因为林鸣冤被流放,太平军攻下南京后率领招募的“勇士”投入清江北大营雷以諴幕下,并提出厘金制度,该制度的流行解决了清军各部军费紧张的难题,却为此后数十年的中国带来巨大灾难,至1931年才最后废除。由于他在鸦片战争中名声大噪,又“素不安分”,当时就有清方和广东天地会方面误以为他投入太平军,甚至说他是洪秀全的“谋主”,这一谣言后来被写入许多文艺作品,影响甚大,而事实上他的才能和锐气让雷以諴感到巨大威胁,因此在他入幕后一个月左右就以“私通发逆”的莫须有罪名将他害死;

6、史实中容闳组织的幼童留美发生在10年后的1872年,这里出于情节考虑而提前。

………【后记】………

后记:

终于写完了。weNxUemi。Com

素称快手、又一向喜欢短篇的自己,居然会在一年跨度里写下这么一篇长达10万多字的小说,回头看去,自己都连呼侥幸。

其实当初开这个头时,我并未料到,它会写这么长,写这么久,我的意图,其实不过是想通过一个真实背景、虚构情节的故事,勾勒一个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时代,和这个时代里,同样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人。

清末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时代,旧的一切摇摇欲坠,却阴魂不散;新时代的曙光仿佛近在天际,却又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定,中国该向何处去?是“用夷变夏”、还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变,向哪个方向变?在本书的背景时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