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 (第1/4页)

柴禹锡、刘昌言与赵镕一起傻眼了,就连魏羽也傻眼了,你老大哥干嘛与俺争这个破三司使的位子啊。

“朕不准卿无理取闹,是罪就是罪,是功就是功。”赵匡义也不乐意了。

宋九索性挑明了,问:“陛下,诸葛亮之后,何人能接手蜀国之重任?无他故,诸葛亮谨小慎微,事必躬亲,省怕误了先主之遗托,固定美名传之于千古,然而将自己活活累死了,手下无人得到磨练。再说,先帝之时,赵普离开相位,若无卢多逊勉强维护,陛下于开封辅佐,何人能接手之?为何卢多逊与赵普一不在相位,陛下选相如同走马灯一般。也是这个道理。陛下,群臣治国,是群臣辅助陛下治国,而非是某一两人,这对国家只有害而无一利也。吕蒙正卷土重来,再度为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端走南下北,对全国各地情况熟悉,气度宽大。皆赫然有名相风采。陛下为何不重用之?”

宋九说得有道理。

但不能这么听。

柴禹锡苦笑。

这是宋九指两府人才的,东府人数少,可个个管用。西府人数多,可不大管用。因此宋九才主动请求继续呆在西府。

然而,然而宋九来到西府,自己还有好日子过么?(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驱(下)

滋福殿内,赵匡义厉声道:“宋九,朕待你难道比先主待诸葛亮薄吗!”

柴禹锡听出一种想法,赵匡义却听出另一种想法,认为宋九想急流勇退,这不是好事,意味着宋九认为自己不能善待功臣。

宋九不会学小寇,强拽赵匡义龙袍,却呵呵乐道:“陛下,你还真将臣与诸葛武候相比啊?陛下有这个心,臣也没那个胆哪。臣要求去西府,确实是东府人才济济,况且吕蒙正再次为相,兢兢业业,民间传诵,现在无辜居于臣之后,岂非让吕蒙正心寒乎?再看西府,柴禹锡与赵镕经过军旅,倒也罢了,向敏中臣听闻多智数,晓民政,又历任过广州知州,且在荆南供过职,也算是经历了半个边旅。然而张昌言呢?”

“国家非是缺少人才,这么大的国家,五百多万户,几千万百姓,怎可能缺少人才?非是缺少人才,一是人才缺少磨砺以及重用,二是人才没有用对地方。刘昌言臣听闻是能臣,赵普与钱俶、陈洪进都对其倍加推崇,但用在东府还可以,用在西府,他知民政,但知军务吗?”

“且臣回来也打算觐见陛下,陈述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三大边境人才,李继隆主防河北,他已经有了证明,又是国舅,陛下大可信任之。张齐贤虽知军务,也有土蹬寨之功,不过那是小规模的战斗,不能称为大型战役。故臣向陛下推荐一员武将配合张齐贤。”

“谁?”赵匡义关切地问道。

宋九的l形防御战线,对辽国山后构成了威胁,不过神武城与偏关顶在前面。也随时会遭到辽国攻击了。

“石普。”

“此人可以重用……”赵匡义沉吟道。

石普与耶律休哥曾有一战,也证明了其军事才华。

他久在女真。多次与辽国发生激战,那比宋朝武将更困难。至少宋朝举国上下支持,石普却由乌玄明拖了后腿的。

而且石普是他的王府旧臣,赵匡义也相信。

张齐贤搭配石普,能文能武,再有杨嗣、尹继伦、高琼等将在河东,河东可保万无一失。

宋九又道:“臣在西府,与王显熟悉,王显短于政务,然对军事十分精通。包括这次周密的策划,王显居功甚伟。西北人素重种,如今与辽国正式交界,尹宪、杨琼、张凝等人虽不错,但若是让王显去西北就更妙了。”

素重种就是重视出身身份,不仅西北,岭南也有这个情况,如后来丁谓去了岭南,因为他曾是宋朝权相。诸蛮争相与之结交。

王显身份也不弱,毕竟坐镇十年西府首相,他去了西北,西北诸蕃一定会喜欢。最少代表着朝廷重视他们。

“王显哪……”赵匡义又沉吟了。

“陛下。如果王显这样也认为委屈,那岂堪重用?”

赵匡义眼中终于略过一丝暖意,拍了拍宋九肩膀说道:“非是每一个人都象你啊。那样朕就省心了。”

“陛下待臣如国士,臣岂敢不服效陛下。不过臣坚持要去西府,还有一个想法。”

“何?”

“陛下爱民。但陛下扪心自问,朝廷是不对待巴蜀数百万贫困百姓太薄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何其不易。朕居开封府时就重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