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说话间,一群人骑马飞驰而至。领头之人约四十多岁,十分清瘦,双目炯炯有神。一见胤禩,立即下马伏地叩头请安:“奴才两江总督田文镜参见廉郡王。”

胤禩脸色一沉,道:“田大人好久不见了,我看你也是越来越糊涂,身为两江总督,居然任由属下胡作非为!”

田文镜脸一白,伏地叩头道:“奴才写了一道奏折上报朝廷,可是被拦了回来,奴才绝非故意欺瞒,请廉郡王明察!”

除了太子,没有人敢拦两江总督的奏折。除了太子,田文镜也不会任由李立生把江宁府当成卖包子的作坊。除了太子,武大郎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如此地欺上压下。

胤禩脸色微微缓和了一些,淡淡说道:“好,既然如此,今日我就把这事交给你来处理,希望你好自为之。”他身形一转,面对百姓大声宣布道:“从明天起,全城所有的壮年男子都去河边填补缺口,一品以下的官员,必须亲自背柴草与百姓一同坚守河堤。本王亲自督战,违令者斩!”

人群中爆出一阵雷鸣般的喝彩,就连那蓝衫人也跪了下来。

我只是静静地观望。

夏日的阳光均匀地洒在他的脸上,点点金色闪闪生光,他的眼睛也在闪闪生光,有一种坚毅悲悯的坚定。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大事的。象他这样的人,绝不可能悄无声息地从政治舞台上退下来,陪着一个女人到天涯海角去——他毕竟不是爱情小说里的人物。

他即使再爱我,也不会是这种人,他宁可骄傲地死去,也绝不愿庸庸地活着。

我的心忽然澄静下来。

如果我没有那么复杂的经历,或许我会相信他是真的要陪我去天涯海角。当无法欺骗自己的时候,我也会找到另一个借口,从而使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

可惜我不能。

晚上,我们住在总督府。我没有参加宴会,甚至名闻天下的小李先生李玉——就是那位蓝衫人来拜见胤禩时,我也没有去。

这对我来说,真的不容易。因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写他的老师,著名的实学家颜元。那是一位提倡科学和实学的老先生,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学识渊博,爱国爱民,创办了独具特色的漳南书院。最可亲的是六十多岁还和学生一起挥舞着大石块锻炼身体。1703年,他去世以后,由大弟子李塨主持书院,世人因他品行高洁,不与俗世同流合污,尊称其为大李先生,而将他的弟弟李玉尊称为小李先生。

胤禩接到名帖时,神色颇为兴奋,笑道:“原来是小李先生,难怪有那样的气势。”顿了一顿,对我说:“他的老师颜元主张垦荒均田和兴水利,他来见我必是为了明天抗洪的事情,再说我还有另一件事也需要他的帮助,我去见他,你先休息一下。”

我点点头,自行回房。

他与李玉相谈甚欢,我连他什么时候回来的都不知道。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率人去了堤坝上。三天后,我才看见他。

洪水退下后,胤禩命田文镜向朝廷上报江宁的灾情,请求减赋振灾。自己则在江宁推广他从京城带来的“御稻”种子。这是康熙在承德实验的一种双季稻种。江南气候温暖,而且土地潮湿,现在赶种,秋天也许还能有所收获。

李玉亲眼见到这种“双季稻”,不由又惊有奇,连连称赞。

胤禩笑道:“不管能不能成功,好歹也是个尝试,虽然赈灾的银两和粮食很快就会下来,但是如果能自救就更好。既能稳定人心,又能促进农业发展。”

李玉敬佩得五体投地,原来残留的一些满汉观念荡然无存,完全将他视为明主。

我的心却越来越冷,越来越乱。

他准备得这么充分,就连老天也帮他,让他几乎以一种天神般的形象出现在江南百姓的面前。我完全可以猜到田文镜奏折的内容和康熙看见奏折后的表情。假如康熙彻查此事,不用等到明年,今年他就会废了太子。

我身上忽然一寒,不敢再想下去了。

顺风顺水的时候,做事果然不一样。

在承德需要100到150天才能成熟的稻种,在这里只需50到80天就可以收割,即使朝廷不拨粮,百姓也可以应付生活。而且这种稻种每亩地比原来要多收二担以上,到十一月份统计时,今年的粮食收成居然比以往没有受灾时还要高!

胤禩和李玉为治疗由洪水滋生的瘟疫,特意调配了一种药,效果甚佳,洪水退去后,患病的百姓身体也大多康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