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1页)

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清单。在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清晰解答之前,所谓的“打还是不打”就是一个伪命题,或是一个仅考虑军事意义,而完全忽略军事行动背后战略意义的简单命题。

在中国目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笔者不反对以一场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来扭转乾坤,但有两个关键:一、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必须尽全力减少士兵的生命牺牲,多采用高科技的战争技术;二、检验军事行动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视其是否将对手“彻底打败”,而是到底是战略意义大于军事意义,还是军事意义大于战略意义,若是前者就是成功,反之则是失败。

以此来看,在南海问题上发动可能的军事行动,若军事行动成功了,但却将东南亚国家全面推向美国一边,那么这场战役在战略上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它将使中国的战略处境更为艰难;若能像1979年邓小平所做的那样,打了越南,但却令在中国东北部陈兵百万的苏联虽咬牙切齿,却不敢有半点动作,那就将是一个极大的战略成功。可以想见,邓小平当年做出攻打越南的决策时,需要多少情报的支撑,又需要多少高瞻远瞩的战略研判和勇气?

坦率地讲,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若中国针对某些国家的挑衅采取“杀一儆百”的军事行动,存在着取得柳暗花明的战略效应的可能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某些挑衅中国的国家虽然已开始抱团,但其内部毕竟还有相当程度的立场与利益分歧;二、虽然南海问题背后有美国的影子,但美国要在南海军事行动上完全站在某一个挑衅中国的东南亚国家背后,恐怕也不太现实。

就决策机制而言,包括笔者在内的诸多评论员,很久以来就一直建议,中国有必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元首的统率下,协调军事、经济、科技、情报和地方的各种资源,以达成某个具体的目标。现在看来,至少在策略层面上,这一问题有必要再次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了。

中国的外交战略何去何从?中国外交战略到底是持续温和,还是走向自信或强硬?这是今天中国许多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导致许多民众内心产生不满的诱因之一。从表层来看,中国外交近年一方面呈现积极有为的迹象,甚至在一系列问题上创造性地积极介入,但另一方面则又显得颇为被动,甚至处处被动。上述南海问题和朝鲜问题就是两个集中的例子。

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到90年代第三代领导人提出“大国外交”,中国外交在最近二十多年里经历了一个微妙的转型。但所有的微妙转型,都比不上最近几年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